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学习感悟4(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3(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2(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1(唐静怡) 05-22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5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2016年… 11-24
有关求真课题成员获奖发表情… 11-22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 06-22
2016.6学习感悟 06-21
2016.6学习感悟 06-21
六月学习感悟 06-2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成果展示>>课题论文>>文章内容
求真论文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16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任艳芳      来源:本站原创

 

首先,孔子的教育教学观点就是“仁”,也就是尊重,尊重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学生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更是学生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第一,孔子的教育目的在于把人培养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的人,他的教育是指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人不能像容器一样,只装一样东西,应当无所不通,孔子认为只要有不明白的东西都应该去学。孔子尊重学生的个性的,所以他认为学生学习首先是为了自己。《论语·子夏》有“学而优则仕”,学生学习好就可以做官了。 “学而优则仕”虽然有个人主义的倾向却告诉学生应当遵守自己内心的需求。这与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观点不谋而合,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人只有满足人基本需求,才可能为别人奉献。那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呢?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学习的场所也不仅仅是在学校。在小学阶段,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传输一种思想,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是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所以当一个孩子语文课堂上费劲心思钻研一道数学难题的时候,以前我的做法是没收他的本子,提醒他上课要专心。现在我的做法是让他学习,我继续我的教学课程。课后问他是否需要帮助,可以是那道没解完的数学题,也可以是没听到的语文知识,并且表扬他爱动脑。学习不是特定场合的特定行为,学习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伴随我们一生,满足我们自我需求的过程。这是我从孔子的教育理论中学到的第一条。
第二,人应该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礼”就是德育,它被放于首位,可见孔子认为人要学习,最要紧的是学做人。“文质彬彬”才能成为君子。学做人要首先学会“孝顺”,后来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提倡忠孝节义,提倡的是愚忠愚孝,是对孔子思想的扭曲。孔子的孝是出自于人性的爱。《论语·为政》有“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也。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敬重之情。学做人还要学会真诚,要守信。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孔子认为诚信就像车马的关键部位那样重要。此外,孔子认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还需要勇敢,《论语·子罕》“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还需要庄重、宽容、诚实、勤敏、慈惠,《论语·阳货》“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我认为学生的学习首先是学习做人。学习尊重自己,尊重别人。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孩子,上课的时候只要老师不看着他,他就开始做小动作,任何他能拿得到的东西都是他的玩具。一会撕纸片,一会把橡皮切成小块,一会把铅笔拼成一把手枪……下课以后从来不主动完成课堂作业,而是跑到其他同学的位置上惹是生非。回家不做作业也是家常便饭。吃饭的时候把自己喜欢吃的菜都抢光,排队的时候总是曲着脚,让他坐着他总是趴着。你可以从行为习惯,家庭教育等多个方面找寻原因。但究其根本就是这个孩子不懂得对自己对别人的尊重。所以小学阶段教会孩子互相尊重是首要的事。
当一个孩子上课发出很大的动静,严重影响教学的时候,是对他视若无睹,继续上课。还是直接对全体学生进行尊重教育课程,我选择后者。温和地指出不足,然后让孩子讨论怎样的孩子更能得到朋友。
第三,人要活到老学到老,要努力学习,终身学习。孔子是一个非常努力的人,孔子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7.19)的人 ,是“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文·述而》7.20的人。孔子活到五十岁,仍然不忘记学习《易经》,可见他的好学。孔子认为学习要像害怕知识会跑掉那样去学,“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在我看来就是要对孩子“饥饿营销”。填鸭式的教育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上语文的时候,卖卖关子,请听下回分解,反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上《三顾茅庐》的时候,问孩子们诸葛亮何德何能,让刘备拜访三次呢?讲一个诸葛亮《空城计》的故事就马上停止,其余的故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作为老师也要勤读书,在孩子们面前翻翻字典,读读自己喜欢的《红楼梦》之类,给孩子营造学习的氛围。孩子最喜欢模仿。老师爱学习,孩子带着好奇也会爱上学习。
第四,孔子强调乐学,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1.1)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提升自我的过程,人们为自己的成长而快乐,学习代表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实现。孔子还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孔子把学习者分成三类,把学习当作快乐的人才是最好的学习者。如果一个孩子把学习当成是一种爱好乐趣,他的成绩还用得着担心吗?怎么要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呢?老师应该尊重学生,讲究教育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应该鼓励学生为主。比如孩子一般都讨厌写作文,怎么让学生爱上作文呢?要让学生有话可写,敢于开口说话。必须让他自己想说。俄国文学大师托泰曾经说过,凡是好的作品都是从作者心灵中飞出来的歌。可见,真情实感是写好文章的第一要素。写文章必须“我手写我心”。有时候我们要尊重学生,爱写什么些什么,无为而治,然后在他写的基础上加以指导。一次作文课,我没有按教案上的按部就班,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来说说心里话,然后教一些写作方法。第一“我手写我心”,写的话一定要真实,要写自己最真的想法。自己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把自己的心里话尽可能地说具体。比如“我喜欢小猫”,可以衍生到“我为什么喜欢小猫”,“我和小猫之间发生的故事”。第三,积累很重要。尽可能地积累词汇,同样描写花,把关于花的成语、诗句、词语都运用起来。就比自己简单地写花的颜色、味道更具体。第四,用扩句法,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第五,如果写叙事的文章,可以让文章中的人多说说话。这样一来学生的作文反而提升得更快
如何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论语》也为我们提出了可以借鉴的地方。
第一,孔子强调要因材施教,对待不同性格的学生孔子用不同的方法,(《论语·先进》11.22)中对待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 孔子的回答却不同,因为子路争强好胜,所以孔子要压制他,不让他听到就去做,因为冉有做事退缩,所以孔子鼓励他听到就去做。对待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孔子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论语·雍也》6.21)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对待已有知识牢固,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把深奥的知识教给他,反之则不能教。因材施教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时间有限,学生太多。一堂课45分钟要教45个学生,每人平均一分钟。我们是找借口无论会的还是不会的都一样教,还是想想办法呢?我想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也不是不可能,用对了方法可以事半功倍。首先让学习优秀的孩子来辅导学习较吃力的孩子,这样双方都得到了巩固。其次作业也可以不同,学有余力的孩子负责出题目,学习吃力的孩子做题目,再让出题者为做题者讲解。学有余力的孩子不会无所事事,“吃不饱”,反而会越学越起劲。学习不明白的孩子,因为是同学来教,话语更相通,不会紧张,反而提升得更快。老师当然不是无所事事,对待好的题目点评,对待出的不好的题目修改,对学生的进步进行鼓励。这样就能把“因材施教”落在实处。
第二,孔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孔子强调要让学生自己学习,而不是一味的去灌输,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7.8)不到学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明白,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孔子还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学习到的知识必须运到到生活中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论语·述而》7.33)孔子认为书本上的学问和别人相同,自己可以做到,但在生活实践中还没有做到。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运用于生活。这让我觉得上好综合实践课很有必要。以前我认为上综合实践课就是带着孩子做做手工,做做丝网花,做做心锁,编织手链。当听完老教师的指导课和展示课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首先得确定研究主题,光是确定主题就需要花好几节课的时间,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中来又回到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中去,先确定大范围在缩小范围。比如学生喜欢吃,那就研究他们最爱喝的奶茶,这就可以分小组指导学生做许多小课题,有的研究奶茶怎么做,有的研究奶茶的配方,有的研究销售……而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能学会许多方法,比如查找资料,采访,动手实践和观察,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学习经典的教育教学书籍《论语》,取其精华,理解诠释,并运用到实践中去,我想一定能让教育少走一些弯路。
参考书目:
[1]    杨伯峻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12月第2版 2009年北京第19次印刷
[2]    薛涌著 《论语》研究之一学而实习之 新星出版社
[3]    刘维业著 《论语指要》   吉林大学出版社
[4]    主编/姜林祥/薛军度    副主编/修建军   《儒学与社会现代化》上卷 广东教育出版社
[5]    主编/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 《教育参考》精选解读中国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6]    陈鸿清编著 《百年民生》丛书 百年树人——中国教育问题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7]    牛国林  《论教育人性化》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科学社会版 2004年第26卷第2期
[8]    郭江 陈维峰 《“尊贤”与“使民”,<论语>的人才观》 1004-0633(2008)06月-062-02
[9]    张涛《20世纪美国学术刊物上的孔子思想研究》 学术论坛2008 第11期 NO.11,2008
[10]刘利新 《孔子教育哲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山东大学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