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学习感悟4(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3(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2(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1(唐静怡) 05-22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5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2016年… 11-24
有关求真课题成员获奖发表情… 11-22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 06-22
2016.6学习感悟 06-21
2016.6学习感悟 06-21
六月学习感悟 06-2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成果展示>>课题论文>>文章内容
浅谈求真课堂“三真”本质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19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汤晓丹      来源:本站原创

   

我校“真爱、真知、真人”的办学理念源远流长,这“三真”理念已经逐渐浸润到每个横小人的内心,内化成一种品格。作为教师,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也是传播“真”的理念的最佳场所。当“三真”理念渗透进课堂时,它就有了更加具象的注解。
1.“真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制定“真切”的教学目标,是求真课堂的“奠基石”,需要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三个维度进行考虑。
(1)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方面,我们编制的所有目标不应当超越课程标准,另一方面,全部目标的合成,也不能低于标准的总体要求。
  (2)教学内容
  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要吃透教材,既要把握编者意图,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三单元,通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和《一株紫丁香》,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特点,并从精炼生动的语言中体会真挚的情感。教学中,就可以相机让学生找一找诗歌的特点,进行观察力的培养,积累文体知识。
(3)学生实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切”的教学目标,必须紧扣学生实际情况,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学习能力予以充分考虑,同时明确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侧重。
在教学《青蛙看海》时,整篇文章有较多对话,提示语出现的位置也不尽相同,个别地方还省略了提示语,给二年级学生的理解造成了较大难度。因此,我把“认识提示语的不同位置”作为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加以实现,有效地扫除了学生阅读和理解的障碍。
2.“真实”的教学过程
(1)注重培养学生的“真学力”
教学过程的“真实”,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真教力”,即对课堂的把握上,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对学生 “真学力”的培养,即学生对问题准确、全面、深入的思考,强调课堂教学的深刻性。归根结底,是让教师进一步树立“学生自主”的观念,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跟文本对话,形成思路,大胆思考探索,做出判断。
当然,这种“放手”比“控制”操作起来更加复杂,需要教师有着良好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洞察、对教学节点的把握、对课堂环节独具匠心的设计,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所以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必须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专业理论钻研和业务学习,同时广泛参与实践,在生活的大舞台上锻炼自我。
在学生“真学力”的培养上,“小组合作”作为一种体现学生自主的学习形式,已经广泛进入课堂,但在实施过程中却常失于浅层和无序。应该根据组员特长,选择小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各司其职,将每个学习小组的活动控制在正确方向,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真正成为构建求真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为学生的个性思考留下空间
在一次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赛课中,评课教师指出:不要把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塞得太满。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识字3》,介绍公园美景和游乐设施。教师把“公园、绿树、红花、小桥、流水、宝塔”逐一介绍,并配上多种插图,力求给学生完美的直观体验,但是他忽视了文本特点,破坏了韵文的美感,同时用教师的设计取代了学生真实、富于个性的思考和想象,这是很遗憾的。
这不禁让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备课时我事无巨细,生怕遗漏了哪个知识点,生怕学生答不上某些问题,因此我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引导的痕迹过重,总想“牵着学生走”,没有给学生留下抒发真实感受的空间。其实,只要目标定位准确清晰,根据重难点来有所侧重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时注意提问的语言和方法,就能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足够的支持。至于学生的回答不是自己想要的,这不正体现了课堂的真实性吗?应该敏感地挖掘学生回答中的合理处和闪光点,尊重每一个真实、独立的回答。
3.“真情”流露的师生互动
课堂中,师生互动需要有周全的预设,但更精彩的部分在于生成,教师抓住课堂生成,与学生进行富含“真情”的对话,是“求真课堂”又一个特点。
首先,要正确体会语文文本的人文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思潮互相碰撞,人们的观念日新月异,小学生也不例外。正当老师就某伟人的高风亮节侃侃而谈时,个别学生却不以为然。新课标倡导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部分教师却误读为一味地迎合学生的“标新立异”。应该像文中的例子一样,教授《夏明翰英勇就义》一课时,抓住一部分学生将英雄理解为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这一深入探讨的契机,理解夏明翰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那是为了能珍惜更多人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热爱。
因此,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们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真正实现“真情”流露的课堂互动。
其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真情”。
在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时,我向学生解释“盲”就是“眼睛看不见东西”,这是一位眼睛看不见东西的老婆婆。本来到这里,对于题目的解释已经可以告一段落,但一个念头蹦进我的脑海,可以让学生体会一下盲婆婆生活的孤独和艰辛,有利于为接下来的情感抒发做铺垫。可是问及“想象一下,这位盲婆婆平时是怎么生活的?”时,课堂一片静默,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自然难以表达。我灵机一动,指名一个学生闭上眼睛做一小段路,并让他谈谈感受。这下,孩子们的兴趣都被调动了,思路纷纷打开,“盲婆婆想拿东西却找不到”“盲婆婆不能出门买东西”“盲婆婆会感到很孤独”……
一个小小的体验环节,体验者一句“我感觉闭着眼走路摇摇晃晃的”就激发了其他学生的同理心,为他们体会盲人的生活打开了一条通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