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学习感悟4(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3(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2(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1(唐静怡) 05-22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5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2016年… 11-24
有关求真课题成员获奖发表情… 11-22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 06-22
2016.6学习感悟 06-21
2016.6学习感悟 06-21
六月学习感悟 06-2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成果展示>>课题论文>>文章内容
求真论文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2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梅静波      来源:本站原创

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师和学生都非常活跃,学生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课堂变得热闹起来了。在热闹的背后也引起了许多教师的思索,这热热闹闹的课就是好课吗?新课程呼唤语文课堂动静相宜。动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广开言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静是指由于某种教学目的的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有意安排短时间的宁静状态,以便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有动,又要有静,正确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动静相宜,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求真之旅。  

一、“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动静相宜  

现在的语文课堂,读书的时间和量都非常充足,默读却被冷落在一旁。《课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和默读能力是各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我们的教师沉溺于对朗读的“宠爱”之中,试问:何以完成我们《课标》提出的目标?在不经意间,我们的阅读教学步入了“读”的误区:用“书声琅琅”代替“静思默想”。学生在课堂上读啊读,看似非常热闹,课后却收获甚小。  

有些老师有时会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的时候思考问题。学生怎么能在齐读课文的时候,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呢?此时,默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公开课上,我们经常会听到,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这本来是一张扬个性的读书方法,但是大部分学生都选择高声朗读。试问,这种效果好吗?与其让学生有口无心地朗读,不如在课堂上培养其一边静心默读,一边拿笔圈画的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室里静悄悄,学生集中思维,要珍惜这重要时刻。”语文课要给学生创设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细细品位的“场”,一个静静思索的“场”。  

我在教学课外阅读《卡罗尔和她的小猫》这篇文章时,让学生自主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畅所欲言。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说一说文中哪些内容有趣,要求学生一边默读,一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在文中标记下来。大部分学生说第十节最有趣,于是我就从这一节切入进入局部的阅读感悟。请学生再次默读这一节,并且想象小猫在家里吵闹的情景。有一学生说:“小猫玩得很开心,在钢琴上跳来跳去。”我及时引导,小猫在钢琴上跳来跳去,丁丁冬冬响成一片,它们在干什么?学生的表达非常丰富,有的说:“小猫想找个窝,在里面睡觉。”有的说:“小猫钻进抽屉、橱柜里跟人捉迷藏。”之后,我进行小结:“这么多小猫在一起,家里可真是不得了了,让我们把这情景读出来。”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把小猫的活泼可爱读得惟妙惟肖。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默读和朗读这两种方法,以默读为主线。在默读的时候,学生就会静静地思考,小猫有趣在什么地方,并且想象当时的情景。当学生有很深的感悟时,才会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我们要想培养学生完整的阅读能力,不仅要注重朗读,还必须要重视默读。让“书声琅琅”的课堂与“静思默想”和谐搭配。  

二、“踊跃发言”与“认真倾听”融为一体  

课改之后的语文课堂,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在学生竟相展示自己的热闹背后,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不少学生只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很难静下心来听别人说,缺乏倾听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我们低段的孩子听的习惯很差,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后,好像大功告成,不去理会其他同学的想法。其实,在一节真正活跃的语文课堂中,光有精彩的个人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真正在课堂上倾听,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  

从网上摘录了一位教师教学的片段,他所执教的是《小鹿的玫瑰花》。这位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小鹿对玫瑰花的期盼,让学生去倾听别人的朗读和理解。  

师:(出示玫瑰花的图片)同学们,如果你种了那些花,你会想些什么?自由读课文1-2小节,说说你从哪里读出了小鹿的期盼?自己先好好练练。  

一位学生急着想回答。  

师:请稍等,不要说话。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听的同学注意,他读的你有同感吗?  

一位学生朗读。  

听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常常”让我听出小鹿很喜欢他的花儿,很细心地对待他的玫瑰。  

生:“数了数”说明小鹿很希望早点看到花儿。  

生:他把“三十二个”读得很重,让我听出小鹿经常去数玫瑰花蕾,还数了很多次。  

师:刚才你想说的是这些话吗?(老师对刚才朗读的同学说。)  

生:是的。  

师:你瞧,他们都是你的知己呢!  

生:(都笑了)  

请第二位学生读。  

师:你闭上眼听,你似乎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读、听。  

生:我从他的读中,仿佛看到花儿一朵一朵地开了,而且都是红色的,特别好看。  

生:我觉得有一阵风吹来,风里有我们校园里的那种花的香味。  

生:……  

从这个教学片段来看,孩子们都在积极发言,也在认真地倾听,读的和听的孩子都会有相同的感受。当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老师让其他学生静静地听,并说说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教学,听者就会认真地去听别人是否表达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因为低段的孩子不能把这些重要的词句完全把握,那么让大家来共同琢磨品味词句,在听中不断补充自己的理解,丰富自己的想像,从而达到理解文本。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读的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大家的重视,听的孩子也懂得了欣赏、理解别人。  

三、“课件运用”与“自主感悟”相辅相成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当它出现时,我们免不了一阵激动,但激动之余,我们也该冷静地思考着,觉得一堂课如果没有课件,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因此,我们也该以一种审视的眼光看待这一新生事物,正确运用,从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现在很多教师的课件做得非常精致,特别是公开课上的课件更是眼花缭乱,但是对教学却并无多大帮助。课堂上热闹无比,学生看得兴趣盎然,把原本应该学生练习的时间和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给霸占了。教师和学生成了观看者,而课件却成了课堂的主角。多媒体的使用应以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感悟为价值参照,这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  

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中,学生学习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的传播种子方法。这比较抽象的知识对于低段的小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我利用课件播放三种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形象又生动,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突破教材中的重难点。  

《雪地里的小画家》这一篇课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小鸡、小狗、小鸭和小马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如果单凭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他们的脚印形状,但这样的效果明显不好。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利用多媒体先出示鸡、鸭、狗、马的脚,然后让学生猜测他们四个的脚印会是什么样的呢?接着出示一些脚印图,让学生连连线,再让他们仔细观察说说这些脚印像什么,随机板书: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学生对四种动物的脚印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之后,此时随机地播放动画,学生一边看一边跟着朗诵,学习兴趣浓厚,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后面的背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赏识学生”与“正确引导”有机结合  

在有些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称赞表扬泛滥,不管是学生读了课文的,还是写了作业的,不管是做了几道题的,还是回答了问题的,教师总会竖起大拇指,甚至动用全班同学表扬。更为可怕的是,一些教师总是按照预设的教案,当学生的回答正符合教师的心意时,抑制不住满心欢喜,又是夸奖,又是板书。不管学生的表现是好是差,教师总能把掌声送给学生,安静的课堂因为有了这些掌声而活跃异常。这种廉价表扬,这种热热闹闹的场面,偶尔使用也能发挥激励的功能,但经常使用必然会带来负面影响,使学生心灵更脆弱,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课改浪潮之下,课堂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因此,即使学生表现不好的,偏离了正确的文本价值取向,教师也不给予指正错误。  

一位教师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课,抓住课题中的“三”字引导学生理解了白骨精三骗唐僧、唐僧三拦孙悟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内容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读了课文,你最想对文中的谁说些什么?一个学生说:“我想对白骨精说,你真聪明!”这时教师追问道:“为什么?”学生说:“白骨精用了离间计,让唐僧赶走孙悟空;还用了苦肉计……”听完学生的发言,教师说:“你也很聪明,知道那么多计策!”并让全班同学掌声鼓励。  

从这个案例来看,虽然说教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课堂也热闹了,但这样会带给全班学生怎样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呢?当这位学生体验到“白骨精很聪明”时,老师如果正确加以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白骨精的聪明是用来害人的,这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的真正内涵,这也是教育的价值所在。教师不仅要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肯定其成绩,也要指出其不足,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动”与“静”是一对矛盾,没有“动”也就无所谓“静”,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让我们的语文教学,既注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又有适时而恰当的“沉默”,使“热烈”与“沉默”二者有机结合,让课堂张弛有度,动静相宜,师生情感必将更为交融,也是我们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