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学越积极
——浅谈求真课堂中教师的积极评价
横山桥中心小学 石浏
摘要:
课堂即时评价体现了教师的智慧,准确有个性的评价可让课堂变得精彩丰富。教师在求真课堂中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即时评价更有智慧,提升自己驾驭求真课堂的水平,同时也让孩子真正体验求真课堂中的成功,从而越学越积极。
关键词:
求真课堂正面评价即时有效
正文:
“对求真课堂的认识”,我想了好久,我的理解是:课堂是真实的,课堂上的内容对孩子是行之有效的,不是走马看花型,对于课堂上教师的每一次评价,学生都能有真的促进作用。
我教的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动态的,备课时不仅要关注预设,还要关注生成,抓住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东西作为课程资源。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求真、求实、求高效。要创建一个“绿色课堂”“动感语文”,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要树立上一堂有意思的课比上一堂有意义的课更有意义的观念。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既要有动,又要有静,正确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动静和谐,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求真之旅。一、“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动静相宜;二、“踊跃发言”与“认真倾听”融为一体;三、“课件运用”与“自主感悟”相辅相成;四、“赏识学生”与“正确引导”有机结合。精心营造出真实的语文课堂,动静相宜,让课堂张弛有度,使学生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上充分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下面我就结合我上过的《掌声》第一课时具体来谈谈“我对求真课堂的认识——教师积极有效的评价”。这节课,我和同课题的老师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了预习单,尤其在对孩子评价方面。
一、谈导入
很多时候,我们因为有其他老师来听课,花尽心思,冥思苦想,想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有所亮点,得到他人的肯定。
可往往一堂课,好与否,关键是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唾沫横飞,学生置之不理,那课再精彩,也只对于“空气”,所以教师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第一教学过程中,最好从从导入入手,导入导的精彩,那孩子一节课的精神集中力将在这开始,我让孩子们用掌声欢迎听课老师,和课题挂钩,表扬孩子们的热情。接着告诉孩子们我内心的紧张,孩子们聪慧地用掌声鼓励了我,也意味着孩子们通过预习知道掌声具有鼓励作用。我不失时机告诉孩子们,他们的掌声对我很重要,我让孩子们知道掌声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刚开始对所有人的正面评价,带动了课堂。接着告诉孩子今天我们要去聆听一阵阵美妙的掌声,和孩子一起板书课题,并且告诉孩子掌声两字所需的注意点,俐:写美观时,“掌”的“手”要写的舒展,这样便于鼓掌;写正确时,“声”上面的“士”是上横长,下横短。让孩子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遍课题,记在脑中,接着齐读课题,带着自己的感受“热情”来读一读课题,从读音到带感情,步步深入。对孩子的评价是层层递进,学生对课题的掌握认识也是层层递进。
因为我们有学习单,也就节约了时间,对课题的质疑,很多就能解决了,例:这是谁送给谁的掌声?掌声有几次……还有一些复杂性的问题,孩子需要通过多读课文才能理解,例:同学们为什么送给小英掌声?这是怎样的掌声?语文课标里对阅读的阐述效应:“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我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其一,给足阅读时间。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读书机会,不吝啬时间。其二,注重情感熏陶。在孩子们的读书实践中,积极鼓励他们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读出字里行间洋溢着的绵绵情感。学生在老师的各种评价下,对本课越来越有兴趣。
二、闯词关
在初读课文时,我再次结合预习单,让孩子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多读几遍。接着走进字词大擂台,和课文中的生字打招呼,这里教师的评价是你真热情,真想和生字做好朋友。接着借助拼音读生字,当熟悉后,去掉拼音的帮助,认识生字,要想更好的记住生字,我告诉孩子们记生字的窍门,我们对照预习单进行了换部件记忆法(投、持、境)、拆分组合记忆法,对孩子们曾经的记忆积累,给予肯定,大肆表扬——“你有一颗聪明的脑袋!”、“你真会记忆!”、“你的观察能力真强,相信生活中你是创新者。”……课堂力求充满浓浓的激励氛围,通过教师画龙点睛的点拨,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辅相成。生字词是孩子必须要掌握的,对于文中的二类词,积极鼓励孩子的挑战性,俗语有“初生牛犊不怕虎”,在激励中,很多孩子都会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
先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出生字新词,随后让学生根据课文中拼音自己认读词语。对学生熟悉的词语,让他们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比较生疏的词语则留下来,在阅读相关语段时联系上下文来体会。这样,生字新词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初步熟悉了课文,为下一步阅读做了一些铺垫。同时,让学生感知一种识字的方法——凭借课文读准字音,凭借课文理解词语。这里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是你真厉害,能够自我解决那么多困难。第一课时除了“音”和“形”,还有词义,中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直接给出解释,也不能让他们按字典解释照搬,而应结合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所以更要积极引导孩子们,让孩子对课文充满兴趣。本节课,我不光引导学生理解,也提示理解的方法。由于汉语的多义性,因此在不同语境中,其表达意义是不同的,有时甚至相左。在一篇具体的文章中,一定的故事情节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语境,通过前后文在意义上的渲染,规定着词语当下的意义。因此,对于某些词语或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通过上下文的阅读和理解,推知词语的含义。在语文教学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辨析词意,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例如《掌声》中“持久”、“经久不息”都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都是讲大家鼓掌时间长,后者比前者更长。教师的评价是你的动脑能力也是持久不息的,相信你接下来的学习也会越来越努力。理解词语除了上下文理解,查词典,还可以近义词法理解,反义词法理解,联系生活理解等,还可以运用拆词法理解,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孩子们他们是不会归纳方法的,这需要老师去引导,去归纳总结。这是对学生有一个总体评价,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认识了课文中很多词语,知道了很多意思。对于一篇课文中,那么多的词语,可以通过课堂中的相互合作来解决,知识是可以相互分享的,课堂上,立足于鼓励、激发、引导,对预习单完成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价;尝试采用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方式,逐步实现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
在布置预习时,围绕训练重点,从而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锻炼。当学生享受到学习的成功,那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会越来越强烈,趁热打铁,学到这,我出示文中的三个多音字,并让孩子们给另一个读音组一个词。“落下了残疾”“老师是刚调来的”“身处困境”,这是预习中的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即认识了新的读音,又温顾了旧的知识。新课改有效教学框架的一个特色,就是强调预习的重要,认为“预习是学生个体建构新知的过程,也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有效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预习是真正的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发展的最好途径。因为预习了,孩子们多多少少有所准备了,加上老师的适时鼓励,孩子的学习动机也越来越积极。
三、悟全文
在会读生字,理解课文部分词语的基础上,再次初读全文,感知大意,了解课文写了谁,写了她的什么。这里对孩子的评价是,你真会读课文,一下子把长故事读短了。第二步分段阅读,探究课文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了解小英性格在讲故事前后的变化,然后重点阅读关键段落,探索变化的原因,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本环节根据阅读目标的需要,灵活地采用了多种阅读方法。有默读,也有朗读,有整体阅读,也有部分阅读,有循序阅读,也有跳跃式阅读,有粗略浏览,也有精细研读,还有重点语的反复阅读。不同目标的读课文,教师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对孩子的评价是“你真棒,课前做足了准备!”“越来越会读了!”,“这么难的地方你居然都没错!”,“你像小英一样会演讲,让我们感动!”……多种方式的阅读有效地避免了多次阅读的单调乏味,使阅读显得灵活多变,更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分三步阅读,用多种方式阅读,更有利于学生领会课文主旨,感悟课文的表现方法,而且能让他们感知阅读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为随后的自主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优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挚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动学生稚嫩而又单纯的心灵,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最能使其与作者产生共鸣的东西便是真挚的情感。在课文读通顺的情况下,我和孩子结合预习单一起交流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掌声,读好两处掌声的句子,在对课文有一定的感知的情况下,抛出问题:在这感人的掌声前,小英在班里是怎样的,你能找到相关段落吗?课文那几自然段是讲演讲课的?在获得了掌声后,小英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又在课文的哪几自然段?小英的成长给我们怎样的启发?理清课文层次,对于长课文读短,自然要在孩子对课文有所了解、感知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再次结合预习单,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预习单上我是词语填空式,毕竟孩子还没有真正地学习课文,对于这样的常课文,又要情感性的感悟,对于班里优秀的孩子,他或许回家会认认真真思考,大部分孩子遇到这样难的题,要么应付,随便写答案,填充数量,要么干脆不做。给与孩子词语选择性,大大降低了难度,预习肯定要与孩子的能力相结合。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孩子能够进入课文,对本题能够表达出自己的见解。我再次出现主要内容:小时候,我有个同学叫小英,她的腿脚因病落下了残疾,不( )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一次演讲课上,新来的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同学们送给她一阵( )( )的掌声。当她成功地( )完童年故事,班里又响起了( )的掌声。掌声让小英变得不再( )。孩子们早已通读全文,对文章又有所感悟,完成这题,自然不在话下了。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一种强烈的求知欲驱使分们认真读书,积极思维;在听课的时候,自己到底解答是否正确,教师和同学将对自己的解答如何评价,一股强烈的好胜心又促使他们认真听课。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亢奋状态,那是因为老师的正面评价鼓励着孩子们。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
四、留空白
《掌声》这篇课文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的后几篇课文中,孩子的学习是需要有所提高的,所以我决定在第一课时讲掉第一部分,那个忧郁的孩子,第一小节的教学难点是通过动作的描写来体会小英的内心。课上,我抓住“坐”,进行提问,是怎样的坐?在教学中我还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当小英默默坐在教室的一角她会想什么呢?除了文本中的语境,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也是学生理解语言的重要渠道。语文教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才能深入领悟语言的魅力,让语言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小英的这种表现,可以用文中第五小节的那个词语来形容?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及引读来体会英子内心的孤独与自卑。自然而然孩子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内心孤独而又自卑的孩子。“一曲终了,余音绕梁”,会引起人无限的遐想,给人更多的艺术享受。语文第一课时在结束时,教师设置疑问,抛下话题,启发思考,留下悬念,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我范读了第五小节,一个活泼自信的小英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而对于下一节课,我们主要探讨的就是什么让小英产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里教师的评价是空白的,想得到老师的正面评价,孩子肯定会课后努力。
到这里,我教的《掌声》第一课时也就结束了,整堂课下来,教师的评价一直促动着孩子,孩子们的积极性都很强,在课堂中,有关的学法渗透的也很多,老师的评价也时刻围绕着孩子,孩子们能够解决的问题大部分都解决了,真正地实现了他们是课堂的主人。
教师的求真课堂教学评价语应富有启发性,寓引导、点拨于评价中,给学生以启迪,在师生互动的对话交流中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逐步走向成熟。总之,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教师努力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科学评价观,尽力为学生开辟一个积极、民主、创新的天地,,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大胆地想,自信地说,尽情地体验,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语文课堂——师生的真正乐园。
我想“求真课堂”的打造,需要一线老师的努力,充分备好课,备好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渗透到课堂中去,同时也需要孩子们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老师在追求“真实”——认真踏实,孩子回家也需要对课堂有一定的延伸,毕竟现在孩子学的东西还是蛮多的,植物必须遵循生长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再聪明,也有足够多的学习时间,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会慢慢摸索教师和学生如何在课堂中的配合更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
【3】《语文课程标准》问答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崔峦
【4】《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周卫勇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