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学习感悟4(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3(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2(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1(唐静怡) 05-22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5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2016年… 11-24
有关求真课题成员获奖发表情… 11-22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 06-22
2016.6学习感悟 06-21
2016.6学习感悟 06-21
六月学习感悟 06-2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成果展示>>课题论文>>文章内容
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见“真章”
发布日期:2014年10月2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潘丽      来源:本站原创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学习的主阵地,促成数学课堂的高效是一直以来探索的话题。没有一个数学的教学过程是尽善尽美的,我们只能尽量去保持一堂数学课堂的活力,让它充满生命力。让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流于形式,让课堂扎根于生活实际,数学课堂以求真为目标,在真情境中发展真思维,在真知中发展真人格,那么数学也必将不会显得枯燥,而会其乐无穷。数学课堂评价必要见“真”章。
关键字:数学课堂评价   求真
 
当前,许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味追求形式,追求创设华丽的情境,醒目的环节名称,而忽略了数学本身的属性,是真知,是真理;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希望是一帆风顺地把课上完,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的尊重和发展。为此,评价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必要看到其真的地方。
小学的数学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于老师,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形式;于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了一个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并能带着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立足生活,创造学习真情境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
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
案例:在本学期教授《字母表示数》第一课时中,这堂课已经过了很多年的探讨,评来评去,已经很难再有突破和创新。但作为一堂公开课一定要把这些知识的环节用恰当的情境链接起来。虽然创设情境并不是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部分,但是却是课堂教学的线索。思来想去,我把我校每周三开展的社团活动的情境拿出来,串联了各个教学环节。学生们都觉得很有新意,一方面能了解到自己不熟悉的社团活动,另一方面也在生活情境中体会到了字母表示数的用处。
数学的所有的学习内容都不是无根水,它有根,它的根深深扎在日常生活这一片沃土。小学数学的内容不高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他的缩影,所以一堂有活力的课堂一定是有草根性的,它取之于生活,更要用之于生活,具有生活属性。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案例:数学中的认数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字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世界的数字化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的认数一章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人际交流、书报阅读等相关渠道感受到了这些较大数的存在。在教学中,我主要是让学生感知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已经不能够满足某些情境的需要,譬如描述我国的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因此体会到认识比一万大的数是有现实需要的,我们需要用含有万级和亿级的数来进行对大宗物品数量的统计。在引入近似数的概念中,因为实际的情况局限,我们在统计国土面积、人口普查等不能得到最精确的结果,所以用他的近似数来描述,同样也可以来解决相关问题。因为要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所以产生了认知需要,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
数学从生活中来,必将回归到生活中去,数学终将要服务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于知识的运用行。知识的运用我觉得主要展现在两方面:完成书本习题和对生活的重新认识。
案例:每一堂数学的课堂教学无一避免的都要有新课后的巩固练习,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每一课的想想做做都是有层次的,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够让不同的学生获得把不同的发展。但是有时候学生虽然能做对习题,但是,对某个知识的认知还不够,还需要老师的“推波助燃”。四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习题:书中告知一枚1元硬币大约重6克,10001元的硬币大约重6千克,100万枚1元硬币约重6吨,让学生推算1亿枚1元硬币的重量,学生通过比较看数的倍数关系不难得出是600吨,但是我想学生对1亿的概念还是模糊。为此我继续说道,若中国人民银行要发行者1亿个1元硬币,派载重6吨中的卡车运送,要多少辆呢?学生答道100辆。这样让学生对一亿的概念的认识又进了一步,深刻体会到一亿真是一个很大的数。
 
动静结合,促进学生真理解
   马克思哲学观点认为,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动物是不具备主观能动性的!那么现在的课堂一定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在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照本宣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不再可取,也不能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有活力的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力军,老师只是一个指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学生的独立探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学生将给你不一样的精彩。
任何一个课堂都不是单纯的个人活动,课堂的精彩在于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彼此的互动和交流就像是流动不息的活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课堂的教学中不一定只要老师才能为学生讲解知识,更可以借助学生的思考和阐述让更多的同学领悟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要求同桌互说或小组交流,就是在进行学生说服学生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还培养了好学生的荣誉感。在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中,需要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式来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能想全所有的方法,所以需要学生彼此的配合和交流,还有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如何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正方形的四边相等的特征。
案例: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我在教学一一间隔规律时,练习“一条走廊长24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可放多少盆花”。这里有三种情况,两端都不放、只放一端或者两端都放,这里让学生自己通过线自己画一条线段来表示长廊,再确定摆放的位置,数出摆放的盆数。先鼓励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摆放位置,求出相应的盆数,随之又在全班交流,通过集思广益搜集全三种做法。两端都放是学生普遍的想法,那么两端都不放或只放一端需要学生的思考,在交流后两种方法时,因为有难度,教师亦可反问“有谁有不一样的方法?”“还有谁能表述地更清楚吗?”等,由此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寻求规律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趣。在对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中,应从学生是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等方面考察。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
    在学生的活动中教师注意指导,帮助同学们采用正确的方法获取真实的数据信息;活动后学生的汇报交流过程中,老师做一个耐心地听众和一个细心的小助手,帮助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和学生之间动静结合,才能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真知。
 
感悟数学,发展学生真思维
数学思想蕴含着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数学中所要运用到的抽象、分类、归纳、演绎、模型等思想不仅可以解决书本中的数学问题,跳出数学书本,它可以延伸到很多的领域,跳出学习的框架,走进生活,是生活的技巧,是对生存方式的理性分析。
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如在条形统计图的教学中,学生在经历了认识条形图,分析条形图和绘制条形图的过程后,要进行一次“了解我们自己”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展示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去说明问题。这样就让学生完成了整个统计的过程,让学生加深了对统计思想和方法的体会。
案例:我们可以在数学的种种知识学习过程中找寻生活的哲理,在教学学生“四舍”或“五入”试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试商,回乘相减后比较余数和除数,发现试商不对,需要进行调整。这也就告诉学生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是任何事情都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往往需要很多的尝试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不管在怎样的困境中,只要坚信,坚守,坚持,那么必将迎来成功花儿的芬芳。
所以一堂好的数学课是有思想性的,有思维含量的,这是数学的人文关怀。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数学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诸多要考虑的因素,平衡好每一个角角落落是比较困难的。但若数学课堂以求真为目标,在真情境中发展真思维,在真知中发展真人格,那么数学也必将不会显得枯燥,而会其乐无穷。数学课堂评价必要见“真”章,那么数学课堂讲会是一汪活水,有着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教育标准》(2011年版)
2.《教育研究与评论》,2014.4
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刘加霞,赵亚夫 
4.《数学课堂教学研究》黄荣金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