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遇到真正需要教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时候,教师往往在无意中主宰了课堂。特别是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总有些不知所措,不是置之不理,就是简单处理,学生的质疑成了烫手的山芋。笔者认为质疑是把双刃剑,正视并利用好它就能成就课堂精彩与真实。
关键词:阅读 质疑 学生主体 真实
正文:如何适时有效地利用好学生的质疑,由质疑到轻松解疑,实在有些困难。笔者在参与了一次又一次的校级教研活动后,发现教师对待学生的质疑有诸多有待商榷之处。
商榷之一:听之任之——忽略了学习的过程
教学片段:苏教版第七册《天安门广场》,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引导质疑问难。
生:为什么说“从此,天安门广场成了全国各族人民无比向往的地方。”
师:谁知道?跟大家讲讲。
生1:照着搜集来的资料宣读——新中国在天安门广场宣告诞生,所以使天安门广场具有特殊的意义。无比向往说明天安门在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的特殊地位。
师:你能向书本学习,真棒!(照本宣科,理解了几分?)
生2:大家都想去天安门广场玩玩。
师:我想你肯定也想去吧!(答非所问,跑题。)
阅读,本来就是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即学生通过文本“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某一方面的观察、感受和思考。课程标准云: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确,学生能力的提高正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发现学习中养成的。教师简单化处理,使学生丢失了大量的学习机会,实在有些遗憾。
商榷之二:包办代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
教学片段:苏教版第九册《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师:刚才有同学提问,高尔基在信中说的“‘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高尔基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给别人东西永远比拿别人东西愉快。
师:是这个意思吗?
生:“给”永远比“拿”要愉快。
师:你又把这句话朗读了一遍。
生:留给别人美好的东西,你会感到特别愉快。
(教师见学生表述不能达到点子上,显得着急了。)
师:其实,高尔基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为别人付出比向别人索取要愉快。”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情,你能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给’永远比‘拿’愉快”吗?
(学生思考中,教师见没人发言,又焦急起来。)
师:比如你为在家帮爸爸妈妈做了家务?在公共汽车上,你给老人让座?其实,有些时候,我们为别人做了好事都会感到为别人付出后很高兴。你想想。
(学生思考中,教师继续提示)
师:比如你帮助同学解答难题,扶老奶奶过马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种行为是受学生个体的生活经历、生活背景所影响的。也只有学生个性阅读,阅读教学才会显得精彩纷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不应该以成人的眼光去替代学生的思维。而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本例中,两个极具价值的问题“‘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联系生活”谈谈等被教师的一番苦口婆心地统一“牵引”变得一文不值。学生的主体阅读在这个环节中被荡然无存。
商榷之三:不了了之——忽悠了学生的情感
质疑问难作为教师教学中了解学情、展开生成教学的有效途径,已经被越来越多教师认可与接纳。但学生质疑之后,很多教师的意识仍为“这一教学环节”结束了,选择自己需要的“疑”按着自己的预设流程下去,而把学生心中真实的“疙瘩”全扔在一边,所谓的质疑不过是展示“自主探究学习”的一张标签而已。
教学片段:苏教版第七册《雾凇》
荧幕上,是一张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的照片,看上去很美。
师:读了课文,你发现雾凇美在哪吗?
生:颜色很美,洁白晶莹。
生:形态各异,一团团,一簇簇。
生:老师,书上说雾凇是雾气遇冷凝结而成的,可是,那里(指荧幕上)的雾凇怎么像是下了雪后,雪落在枝头上,看,地上还有厚厚的雪?
师回头一看,愣住了。这时候听课的教师中发生了一些骚动,这时,老师急中生智,说:“你的眼光真敏锐,好的,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再讨论!”
其实,像案例中的老师这样的行为我们都会遇到。对于这样的学生质疑,大多数教师总是选择“逃避”,如那位老师般“下课解决”,到下课自然把学生的问题丢在一边。其实,这样的做法及大地伤害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当学生对文本产生疑问的时候,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相比,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课堂上的质疑只有成功地使学生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去解决,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把问题交给课堂——注重学习的过程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说:“学校中的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发现了学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敢于把问题提出来固然也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和自行解决的能力。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思维火花碰撞的引导者。
教学片段:苏教版第三册《奶奶的白发》
课堂质疑时,学生提出问题:“奶奶的头发为什么会变白?”这时候,如果直接把意思告诉学生,恐怕很多学生对此一知半解。于是,教师进行了巧妙地引导。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奶奶的白发是怎么来得?
生:我让奶奶操心了。
生:奶奶每天给我做饭,让她操心了
师:除了吃饭之外奶奶还操什么心?光为我操心吗?
生:奶奶还为儿子操心。
师:奶奶为爸爸操什么心?(读第二节的第一句)
生:爸爸爱抽烟。
生:爸爸上班时不吃饭。
生:爸爸天天在电脑上打游戏,天天让奶奶操心,惹奶奶生气
……
师:爸爸小时候让奶奶操心,长大了还让奶奶操心,现在又要替孙子操心。所以奶奶的白发变成雪白雪白的了。奶奶的白发怎么变白的懂了吗?
(这部分的教学联系了学生身边的生活,似生活场景的再现,学生在不断的联系自我中发现,解决问题)
二、把问题还给学生——关注阅读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作品“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有效,就是增进理解的意思。”的确,学生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掌握阅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发展语文能力。把问题交给学生,正是通过让学生与文本的充分对话来理解和揣摩阅读教材。当然,这并不是说把文本丢给学生就完事,其实不然。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做他们随时的引导与点拨者。
1、晓之以理,导之以法
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博。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晓之以理,导之以法”,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只有有效的方法引导才能真正使学生解决疑问。
教学片段:苏教版第五册《掌声》
课文先写“当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接着再写“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一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课堂质疑时,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给了小英两次掌声?”其实,文中这两次“掌声”带着对小英鼓励和赞美的意思。这两句话的理解是本文的难点。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思路颇为清晰。
师:这个问题比较棘手,老师一下子也说不清楚。我们先来看第一次掌声吧!在课文哪里呀?你们找到了的同学读一读。
生读这句话。
师:掌声其实会说话,你们猜,这掌声仿佛在说什么?
生:掌声仿佛在说:“小英,我们相信你能行!”
生:掌声仿佛在说:“小英。你一定会演讲好的!”
生:掌声仿佛在说:“小英,其实我们没有歧视你,你一直是我们的好伙伴!”
……
师:这些话多么感人啊。我们把这些叫人内心温暖,鼓起勇气的话叫做“鼓励”,现在你们知道同学为什么鼓掌了吗?
生:鼓励小英。
师:对,我们可以通过“读一读句子、猜一猜掌声在说什么”来解决第二次掌声包含着什么吗?
2、张扬个性,尊重体验
新课程标准说:“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自然习得的,而不是仅仅通过老师对阅读材料的分析讲解和对阅读方法的介绍提高的。这种独特体验带来的的阅读实践是真实的、负载信息量的。
教学片段:苏教版第七册《诚实与信任》
课堂上,教师问学生还有什么疑问吗?学生提问:“课题为什么要把写诚实写在前,把信任写在后?能不能把课题换成《信任与诚实》?”
师:这个问题可值得研究,这样吧,我们对课文进行再研究,五分钟后,我们来听听大家的意见。
生:我觉得诚实写在前面的原因是因为诚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有诚实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
生:因为“我”诚实的行为,赢得了小红车主人的信任。诚实在先,信任在后。
生:我从朗读的语气上发现,读《诚实与信任》很顺口;读成《信任与诚实》有点拗口。
(有学生笑,也有学生尝试着读两种读法,发现果然如此。)
师: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生:我觉得诚实和信任都很重要,可能是作者写题目的是时候没有多想,直接把诚实放在前面了。
师:意思是不过只是作者的一念之差?
生:上次我写的作文《我的爸爸和妈妈》,也可以写成《我的妈妈和爸爸》一样。
三、把问题留在课外——关心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思维总是叫人难以捉摸,课堂上总会有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教师手足无措。如《黄山奇松》,学生问:“玉屏楼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再如《莫高窟》,学生问:“为什么壁画上要描绘那么多飞天?”等等,对于这些叫我们“尴尬”的问题,怎么办?是当作不听见,还是斥责学生,或者直接坦白“老师也不知道”。斯霞老师曾说:“我们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自己无知而责怪学生多嘴,要鼓励学生探索好学的精神。”
教学片段:苏教版第九册《莫高窟》
在初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质疑问难。一学生根据课文中一句话:“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古代劳动人民要在壁画上描绘那么多飞天?”教师没有马上下结论,也没有组织学生讨论,而是把它作为一个课外作业去完成。教师给学生安排了任务:上网查找了解敦煌飞天的知识;收集一些“飞天”的图片;记录“飞天”壁画的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还可以自主选择有关“飞天”的内容作为学习任务的一部分。
阅读教学中,学生产生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或者是需要通过课外搜索资料、收集资料等才能解决时,教师不妨增加一次综合性学习课。把这些“问题”当作是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的一座桥梁,为学生的终生学习铺设台阶。
总之,学生课堂质疑它不是浅尝辄止的表面“作秀”,也不是为刻意追求“亮点”而设的“应景之作”。它应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一种胸有成竹,一种充满教学智慧的灵活驾驭。当“质疑”出现时,我们要做的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简单化处理,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如何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让质疑问难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也因此真实而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