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需要科学的求真过程───《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克的认识”这节课以动手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认学生在动手实践的活动中,获得对克的认识。随着课改的发展,教育的重心就是探讨“乐学”,提高教学效率。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联系生活,设计情境为学生提供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小组内同学自己动手,通过反复称一称、掂一掂、拎一拎的实践活动,在亲身经历和体验真正感受到了1克的实际重量。从而缩短了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引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新知。
从教学实施中看,本节课教学为学生提供先估测后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之间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最大的亮点在学生初步关注到物体的重量有重有轻后,教师让学生自由挑选出你认为是1克的物品,并让学生来大胆估计这些物品的重量这个环节中,尽管学生估出来的重量与实际相差甚多,但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突然产生一种需要,尽自己最大所能说出自己认为的重量,从而带出物体重量单位的一个简单序列,而序列的意图在教学中主要就是让学生最初步但也是最真实地感受到物体的轻重,从而让学生立体地感受到克这个单位其实是非常非常轻的。
但我认为光做到片段中这一点还不够,在这个活动中,应该是先猜后称,在这一活动中要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修正这样一个科学的求真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有估计的意识,以及实际度量物体的某个属性,还需要教给学生如何估测得更准的方法。我们需要多问一问:“你是根据什么来估计或猜测出这个数值的呢?”或者是问一问:“你这次估计得不是很准,你发现是什么原因了吗?”在这节课中,我们看到由于有前面“掂一掂”的活动做铺垫,学生在第三个活动中的估计就有基准可以参照,从而不会盲目地、无根据地估计。通过这样的活动和交流,学生们以后再去估计一个物品的重量时,经验会更丰富,考虑问题时也会更全面。也就不会出现学生无视老师的要求,拼命地往天平上称其他一些明显大于1克的大件物品了。
所以,数学课需要活动,但是更需要科学的求真过程。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是在理解性地、创造性地学习。他们在课堂里不仅增长着自己的知识,而且也从中发展着解决问题、数学思考、合作交流等各种能力,发展着对待周围的人和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事实上,无论在听课老师的心里,还是在学生的心里都觉得课中渗透的东西很多,挖掘的东西很深,十分耐人寻味。“课已停,意犹存。”课已经上完了,但是要留给学生深深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知识无尽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