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又像是一座精美瑰丽的七宝楼台,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读“厚”,把每一篇课文教“薄”。然而多少年来,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文本却成了以教为本的脚本。教师为了学生一点不漏地掌握教本的知识,常常用异常冷漠的手段把文章拆散开来作一一分解,因此,课本整体的美、内外和谐的诗意荡然无存,课堂教学也就没有什么“活气”和“灵气”可言。
认真研读教材,应该说是脚踏实地地走进教改的重要一步,有人说,语文不是重视感悟吗?那就让学生自己去悟吧,其实,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教师永远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者”,课标修改了几次,却从来没有否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引导者,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老师首先要自己吃透教材,要知道作者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该学什么、怎么学,精心提炼,现在提倡“磨课”,不要误会“磨课”是课后去磨学生,其实是课前,老师自己磨教材,上课时,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不会的,说白了就是磨我们老师自己,去解放学生。在研读教材时,我们要狠狠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抓准了,教学思路就会很清晰,教学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比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我就抓住“高大挺秀”一词让学生好好好理解,白杨树又高又大又直,“直”就是“挺”,那作者为什么不用“高大挺拔”却用“高大挺秀”呢?学生知道“秀”就是“秀美”,有“内秀”和“外秀”之分,白杨树是一种极平常的树,它真的这么美吗?先出示白杨图,让大家直观感觉,茫茫的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很茂盛,确实很美。白杨树还有哪些高贵的品质呢?叫学生找出来,而且反复朗读描写白杨树品质的句子。这样,学生对“高大挺秀”这个词就理解了。这篇课文作者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手法,学生只有充分地认识了物,才能很好地把握人,正因为学生透彻地理解了“高大挺秀”一词,充分地认识了白杨。因此,通过再学课文,就知道了,当年建设兵团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年轻队伍,他们朝气蓬勃,豪情万丈,像白杨一样,非常可爱,这是外秀;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了边疆的建设事业,奉献了自己美好的青春、美好的年华,又像白杨一样,具有高贵的品格,非常可敬,这是内秀。抓住了文章的这个词眼,这样,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和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很容易掌握了。
很多时候,仅仅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一个字眼,一个词眼就能解决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很多老师是抓住“醉”来展开教学,其实,如果认真地钻研教材,你会发现,“喜”才是咧开嘴冲着你发笑的一个亮堂堂的字眼,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喜欢,这么欣喜呢?是词的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看小儿顽皮的动作和神态,然后,引导学生像剥竹笋一样一层层来解读课文,除了最“喜”还有什么“喜”,这个问题简单了,放手让学生解决,还喜欢大儿子“锄豆溪东”,还喜欢二儿子“编织鸡笼”,儿子的勤劳孝顺,让这家农户不仅有饭吃还有酒喝。通过边诵读边看图,知道词人还喜欢低矮的茅檐,青青的小草和潺潺的溪流这种温暖、和谐、宁静的环境,这也是作者所向往的。通过抓“喜”这个字眼层层跟进,学生就会知道,作者一喜风景宁静,二喜夫妻和美,三喜两儿勤劳,四喜小儿自在,显然,“喜”才是贯穿整首词的字眼。抓准了,抓好了,那学生对词的意思,对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哪能体会不到呢。
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大功夫,我们必须精读,深读,细读,好好领会好好赏识,当然,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不一定就有精彩的课堂教学,但是,至少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奠定基础,经过努力,一定能设计出体现文本特点、学科特点、展示自己教学个性的有效的教学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