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是“真”的?首当要做到的应该是有效,而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便是学生在这节课中有否得到发展?语文课堂之真,就是求真、守真。求真、守真意味着尊重学习规律,尊重学生差异,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语文教材,尊重知识。
1、要认真钻研教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与学的和谐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吃透教材,认真备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课前教师要潜身心地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语言、思想、情感等,然后借助语言、图片、音乐、视频资料等手段设计出适合本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情感与课文内容达到互相辉映、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能让学生把学得的形式举一反三,且又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课堂教学情境完善和谐课堂。如在上古文《伯牙绝弦》时,我播放了《高山流水》,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一边讲述伯牙与子期这一千古流传的知音故事,一边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要求学生仿照课文“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的句式来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有的学生边说边用动作表现对音乐的沉迷、有的学生用表演的方式再现古文描绘的情景……课堂上,学生时而朗诵,时而表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同时,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习个性得以充分展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实现了心与境的和谐,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和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情感上营造气氛。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2、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由于种种原因,同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他们的智力能力有高下强弱之分,学习态度有积极主动和消极被动之别,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也必然有相当的差异。因此,在课堂上如何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实行因材施教,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分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既面向全体,又兼顾个体,使后进生不会“望而生畏”,也使优等生不会“索然无味”。课堂提问要分档,设置问题应围绕教学难重点,难易搭配。比如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课文内容的把握,重点词汇的体会,思想感情的激发,表达方法的欣赏学习,就应该形成递进式设计,从易到难。作业练习也要因人而异。基础差、掌握慢的学生可以多做、多练,而语文基本功扎实、掌握快的学生就可以少做或不做,节省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提高性、发展性的练习。
3、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和谐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由发展的天地。强烈的表现欲是孩子们的天性。和谐的语文课堂应面向全体,鼓励冒尖,允许落后;鼓励冒险,宽容失败。有些时候我们为了课程的进度,或者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怕他们“跑偏”,而剥夺了他们思考、讨论的权利,损害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些时候我们担心学生不会而全盘“告诉”,却忽视了过程的引导,而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让他们产生厌学的心理。在语文课上,老师要让每个孩子在宽松激进、鼓励扶持的人际环境中敢于冒险、乐于尝试,不断超越自我。课上,我常用 “小老师”的方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让他们自由讨论对文中人物的喜爱、看法。作文课上,就请学生来评价同学的作文,几次以后,他们不但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而且通过讨论争辩,对课文的主题也理解得更加深刻。
读后感:
语文课堂求真之处,在于尊重教材、尊重学生。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前提。课前教师要潜身心地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的结构、语言、思想、情感等,然后合理、灵活地安排教学环节,借助图片、音乐、视频资料等多媒体手段,设计出适合本课的教学内容。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不能强求一律。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学生需求等因素,设计表演、小老师等活动,为他们的个性发挥搭建平台。
此外,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个性设计: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分层,针对不同学生的认知差异,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课堂提问要分档,设置问题应围绕教学难重点,难易搭配,用一些简单题目帮助学困生建立自信。作业练习也要因人而异。基础差、掌握慢的学生可以多做、多练,而语文基本功扎实、掌握快的学生就可以少做或不做,节省时间和精力做一些提高性、发展性的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