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今日,市教科室借座通州市中,举办了一次教学专题讲座暨“课堂诊断”研究现场推进会。
上午听取了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丁锦宏教授的讲座《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下午听了一节高一语文课《石钟山记》,并参与了现场诊断。
对丁教授的讲座,我听得格外认真,收获也较多。
原因之一,是讲座主题直接指向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意义;
原因之二是丁教授视野开阔,观点鲜明,讲座时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给人启迪;
原因之三是我在专升本考前辅导和本科函授期间几度成为丁教授学生,主持省“十五”课题时又获得过丁教授的悉心指导,这几年和他未有联系,今睹丁教授笑容,感到格外亲切。
回顾丁教授讲座内容,最深切的感受是“求真”二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教人求真。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的主要环节,是完成教育任务的主阵地,其根本追求也是“求真”二字。
讲座中,丁教授的一些观点很让人启发,现摘录几句:
“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要看学生忙不忙,看大部分学生忙不忙。”
【思考:日常听课时,我们也许更关注教师的表现:怎么教的?创设了怎样的情境?如何导入?教学流程怎样?提出了怎样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学生学得怎样,从课堂教学的宗旨来看,这样的关注是否本末倒置了?】
“虚假的课堂来源于无效的表演。”
【思考:现在的一些公开课、交流课,虚假的表演确实很多,表面的热闹往往掩盖了课堂效益的低下。甚至一些家常课,也成为执教者卖弄自己学识和能力的舞台,学生的话语权、发展权被无情剥夺了。学生的集体失语,是课堂教学最大的失败。】
“李吉林老师课堂教学的成功,在于让100%的学生都参与进来。”
【思考:因为李老师将学生的发展至于课堂教学的至高地位,所以她的学生能百分之百地参与进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堂,必然是有效的,是高效的。这也是名师课堂与普通教师课堂的最大区别处。学名师,不能停留于外在形式,更要学习其课堂实质。】
“在学习方法上,小学低年级应侧重于背诵、记忆,到了高年级应更注重讨论、探究。”
【思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也要因年龄而异。不要一提到合作、探究,就盲目地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要关注学生实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合理采用教与学的方法,这是因材施教的现实要求。】
“有效的课堂不仅是让学生学到,还要让学生学道。”
【思考:这句话丁教授在讲座中多次提到,很耐人寻味。有效的课堂不能满足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还要看学生经历了怎样的学习过程,掌握了哪些学习的方法,有了怎样的情感体验,在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讲座中,丁教授从实证的角度,介绍了几种很好的课堂观察与分析的方法,如泰勒的课程理论,皮萨观察测试法,福兰德斯课堂互动分析法(一套国际上通行的课堂分析标准),还推荐了一种非常科学、实用的课堂分析研究软件,并借助该软件进行了研究案例的展示,其细致、客观、科学的分析结果,让我们每一个听课者咂舌,并深感我们平时的课堂观察是多么的模糊与盲目,基于这种模糊认识的课堂评价是多么的肤浅,甚至有失公允。
当然,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普通的一线教师不可能也无需这样科学精准地去剖析课堂,但有一点却不能忽视:课堂教学是讲究科学的,须以求真的态度对待。
有丁教授的讲座在心,下午在听戴季华老师的语文课《石钟山记》时,我也尝试用学到的观察与分析方法去解读,获益不少。
学习感悟:面对新课程,需要我们吃透新课程的理念精髓,求真务实,扎实有效,遵守数学教学的规律,坚决摒弃一些弄虚作假、花俏低效的做法。实施新课程,正因为它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而充满魅力;同时,实施新课程,也不单要有热情,更要有理性。我们要用好教科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乐学、会学、思维活跃、知识扎实,真正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根本。唯有这样,新课程才能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
是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