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带来了全新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如何根据母语的特点,根据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学习母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的性质。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语文课堂首先应是一个求“真”的课堂。
1、真“自主”
一提“自主学习”,不少教师便将之理解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定,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挑,学习方法由学生自己选,结果走入了自主学习的误区。学生表面获得自主的权利,可都没有突现真正的的自主。长此以往,反而造成了学生能力低下,智力发展一般。我国教育专家庞维国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一文中指出:“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识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如何,关键是教师的“导”,要导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导在学生的困惑迷茫时,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
2、抒真情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中汩汩流淌。笔者曾读过这样的教学案例:一青年教师在教《游子吟》这首诗后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你们记得自己过生日的情景吗?”教室里的小手如林,个个争着发言,“我过生日时,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大蛋糕。”……“你们有谁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老师接着问,热闹的教室安静下来。“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依然寂然无声,孩子们沉默着,老师亦沉默着,但不少学生脸上已有一丝歉疚、自责和不安。老师接着说:“同学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一个点滴进步都饱含着爸爸妈妈的心血,让我们记住他们的生日,好吗?”孩子们都点点头。最后,再次背诵了《游子吟》这首诗。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激发了学生的真情,净化了孩子的心灵,也促进了学生人格的自我完善。
3、明真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和创新能力是有意义的,但尊重不等于盲从。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不全面,甚至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如一教师执教《狐狸和乌鸦》时,一学生认为狐狸很聪明,能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应该说学生出现认识的偏差是正常的,但教师作为引导者应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鼓励多元解读的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价值取向,而决不能置之不理,袖手旁观,让错误的思想认识影响孩子的人生观,而应主动引导、点拨,做到去伪存真,让蕴含在课文中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从而构建他们的精神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