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也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常常我们语文老师会无奈地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一个孩子生病了请假一周,语文成绩不会受什么大的影响,而数学的内容却必须补一补。好像一段时间自学语文,没有老师指导,影响也不大。我小时候上学选文科,也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常常选理科班的孩子就被认为是聪明的,选文科的就是笨一些,只会死记硬背的。为什么大家对文科有这么多的误解呢?一般人常常觉得语文就是教孩子认识一些字,会背一段文章,学生自学也会,而且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说中文,自然有了语言的环境,所以语文可有可无。
语文课堂到底要教给孩子们什么?仅仅是让孩子会听、会读课文吗?我们一般就是在语文课堂上让孩子听老师讲,会有感情地读书,或者会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写这一方面往往被忽视了。所以我想语文课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课文和写作能力很重要。而这两点在课堂上往往训练的比较少。
前两年我的课堂上读的比较多,讲得比较少;听得比较多,写得比较少,这样对的学生真得有提高吗?我发现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也不过是在我范读基础上的模仿,根本没有自己的个性的体会。所以他们的阅读水平不高。今年开学初我开始反思自己,也开始做过这样的尝试,让学生写一写,讲一讲。每篇课文都让学生先写一写批注,再交流,虽然课堂不像以前那么热闹,安静了许多,但是学生自己的思考多了,自己体会也多了。我也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写,不是盲目的写,而是模仿文章一段来写。
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课堂上比较枯燥,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又下降了。所以我现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他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方面找平衡点。比如上《钱学森》这篇课文时我采用了许多办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学生兴趣也挺高。首先是课前找类似文章回顾,如《徐悲鸿立志学画》,其实语文书上许多课文是类似的,找一系列文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加深他们的理解,以后遇到类似的课文,学生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也就没有陌生的局促感。其次,练习说话训练,要有铺垫,不可以太枯燥。以前,我要学生连续说话,就是像做题目,脱离了语境,比如请你用“虽然……但是……”造句,这样学生就闷了、烦了。这节课我出示钱学森在美国生活富裕的图片,以及当时贫穷落后中国图片对比图,给学生直观的视觉的冲击,再让学生能用“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说一段话表明钱学森的爱国心,因为有了语境和铺垫,学生个个都能说,个个都想说。第三,还是要拓展,当我教“我们应当回去”对“应当”两个字理解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钱学森把爱国当成己任”的“责任心”。我出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些列把爱国当成自己责任的诗,一起诵读了陆游的《示儿》,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学生在拓展中,在激昂的朗诵中,就能体会这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第三,写作训练要有参照,要求要具体,同时要有情境。如《钱学森》一文,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写作,就是给钱学森设计一张名人卡片,我并不是随便设计的这一个练笔,我考虑了以下几点:首先,不能增加学生的作业量,这个题目是小练习册要求做的;其次,我要能指导,练习的点要小。刚好文章中有巴金的名人卡片。我先让学生观察巴金的名人卡片写了哪些东西,让学生说,然后总结归纳。主要要写他的主要事迹以及对他的评价,文字要优美,然后让学生模仿着写。这样练了以后,以后要写名人卡片,学生就知道要写什么东西了。而且在课堂上完成这一题,又突破了课后学生的难题。所以在设计题目的时候,我觉得也可以把大小练习上的题目,有选择地,恰当地、自然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在我心中,什么是求真课堂,就是我要想一想怎样让学生有趣地学习语文,同时又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