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学习感悟4(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3(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2(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1(唐静怡) 05-22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5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2016年… 11-24
有关求真课题成员获奖发表情… 11-22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 06-22
2016.6学习感悟 06-21
2016.6学习感悟 06-21
六月学习感悟 06-2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成果展示>>教学案例>>文章内容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24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梅静波      来源:本站原创

 

《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
 《   一株紫丁香    》 的教学设计

课  题
6、一株紫丁香 
课时
2
执教者
梅静波
教  学
目  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使学生在掌握理解每小节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整首诗的内涵。
3、品读课文,体会老师勤勤恳恳地工作,树立起尊师爱师的情感。 
 
教  学
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培养他们尊敬、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题思想设计说明:
一、听音赏图,复习导入。
多媒体课件播放紫丁香图片,接着导入课文:美吗?紫丁香不仅美而且芳香扑鼻。请看大屏幕。这么可爱的词语小花我们赶快和它们打个招呼吧。请同学们大声地读出来。
二、细读课文,感悟诗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是谁在老师的窗前栽下一株紫丁香?
2、同学们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紫丁香?
三、全心品读,体会情感。
课件播放音乐,用深情的语言随着音乐导入:老师,像一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汗水;老师,像一艘航船,载着我们驶向知识的海洋。看着辛勤工作的老师,孩子们商量好,要送给老师一份特殊的礼物,是件什么样的礼物呢?(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是一株紫丁香)
2、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看到这个情景,你会为老师做些什么呢?
四、精读课文,读中悟情。
(一)学习第1小节
1、指名读
2、通过读这一节,你知道小朋友们是怎样走进那安静的小院的?
3、做一做踮起脚尖的动作。
(二)学习第2小节:
1、生读。
2、紫丁香传递着你们的心声,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同学们的深呢
3、读完问题:读了这小节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共同探讨。
(三)学习第3小节:
1、生读。
2、如果你就是那片沙沙作响的绿叶,你想给老师唱什么歌?
(四)学习第4小节
1、生读。
2、引说:你们张开笑脸,是想感谢……)
3、多么幸福的孩子们,你们曾经受到老师怎样的牵挂?
(五)学习第5小节:
1、生读。
2、是呀,孩子们还有太多太多的话想对老师说,可是,夜深了,星星都困得眨眼,老师的房里灯光仍然亮着,我们的老师还在辛勤地工作。此时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用怎样的语气劝老师休息?进一步的指导朗读。
3、为什么老师的梦准是又香又甜?怎样读好这个词?
五、配乐朗读,抒发情感。
学生有感情的背诵课文。
六、课外拓展,知识积累。
搜集一些赞美老师的诗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体验老师与学生间的深情,体现自主阅读过程和阅读的层次性。
 
凭借插图,训练学生的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体会感情。
 
 
孩子质朴的回答,处处体现孩子对老师的真挚情感。
 
 
 
 
 
优美的诗句,再配上动听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抒发孩子内心的爱师情结,以读促情
注重基本功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持续发展的要求
 
 
 板书设计:
          6、一株紫丁香 
 
                  夜夜做伴
              消除疲倦
                     感谢挂牵
                     花香入梦
 
教后反思:
这是一首赞美老师的诗歌,节奏优
美,情感丰富。在教学时我注重情
感的熏陶,让学生通过朗读、说话、
表演等方式理解诗歌中学生对老师
的爱,以读促演,以演促读,以读促情,升华情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