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入课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5课(齐读课题)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别他的好友孟浩然。这一送,送出了一段千古佳话,这一别,别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下面,让我们继续走进黄鹤楼,走进两位诗人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浓浓的情谊。
二、 赏景藏情
1、快速浏览课文1、2两个自然段,找一找哪个词最能表达李白和孟浩然此刻的心情,把它划下来。
2、交流,板书(依依惜别)什么叫依依惜别?(留恋,不忍分离)
3、把这种感情放进去,读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把这个词送进这段话中,谁来读读这段话?(出示“李白与孟浩然一会儿……”)(指名读)
4、李白与孟浩然心中这份依依惜别之情想让对方知道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的?(板书:藏)
5、为什么要藏?痛痛快快地说出来不好吗?(指名读)
6、他们是怎样掩藏内心这份依依惜别之情的?他们真的是在赏景吗?(借观景隐藏即将离别的伤心)(板书:赏景藏情)
7、一起读读这段话,体会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齐读)
三、 话别叙情
1、终于李白打破了这份沉寂,举起了酒杯。(出示)
2、请同学们默读这段话,细细品味每个字词,你从李白的话中读出了哪些情感,可以在书上圈画批注?(会读书不仅要读懂李白的话,还要读懂李白的心)
3、交流
(一)敬仰
抓住:您、夫子、兄长、老师
“您”心中有你,李白用了三句话中有6个您。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人的尊称,比如孔夫子。
(李白当时二十八岁,孟浩然比他大十二岁,已经是名扬天下的大诗人了。平时在生活上孟浩然像兄长一样关心李白,在学业上又像老师一样帮助他,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李白尊敬地称孟浩然兄长和老师。)指名一人读出敬仰之情。
(1)(资料补充)李白到底敬仰孟浩然什么呢?(敬仰人品)
(2)人品:根据课前的了解,谁来说说孟浩然的人品?(辞官归隐、不羡权贵、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为世人所仰慕)
(出示李白的诗句)就是说孟浩然的人品像高山一样,令人敬仰!一起读读这句诗,称赞一下这个人品高洁的孟浩然。(齐读)
(3)除了敬仰人品,诗篇誉满天下:知道孟浩然的诗吗?(指名背诵春晓)孟浩然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首诗,有很多还流传至今。
(出示杜甫的诗句)一起读,赞赞孟浩然的诗(齐读)
(4)学到这,你更能读懂李白的心了吧,相信你能读好这段话。(指名读)
(二)依依不舍
(1)哪句话中感受到的?(出示“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
(2)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这一别,也许要很长很长时间才能再见面啊!
4、因为敬仰所以不舍,让我们把这份敬仰与不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齐读)
5、满满的一杯酒,斟满的是李白对孟浩然满满的敬意啊!此时的孟浩然也情难自禁,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出示孟浩然的话)(指名读)
6、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话,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引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但是……天长地久)
7、孟浩然又何尝忍心与李白分别啊,他这是在——安慰李白。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下李白。(指名读)
8、李白和孟浩然分别时的这番场景我们可以称为话别。(板书:话别)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两段话,感受他们的内心。(师生分角色。男、女分角色)
9、从李白和孟浩然话别之语中,我们感受到了那叙不完的浓浓的情谊。(板书:叙情)
四、 目送含情
1、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指名朗读。
2、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他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他是在远眺江上的景色吗?他在做什么?(板书:目送)
3、引读:友人已经登上了船,李白依然……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依然……
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
4、怎么理解“凝视”“伫立”。有多久?
5、如果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船只渐行渐远,相信你的心情如江水一般波澜起伏,你会在心里默默地说?(想象说话)
6、李白这道送别的目光中,含着牵挂,含着祝福,含着思念,含着那浓浓的惜别之情。(板书:含情)
7、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岸边的景物也为之动容。看岸边——此时,在李白眼里,那依依的垂柳随风摆动,好像?那点点沙鸥不停地盘旋,仿佛?那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流向远方,就好像?(出示填空)这里表面写景,其实是在抒发李白依依惜别的感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8、一起读读这段话,感受下这份含在眼中,含在景中的依依惜别之情。(齐读)
五、 吟诗抒情
1、就在朋友远离,视线拉到极致的时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他这是在吟诗——(板书:抒情)
2、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指名读,齐读)
3、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从文中找出与诗句相对应的内容吗?
4、分组读诗句和有关段落。
5、文中说的是白帆,为什么诗中却说是孤帆?(出示:孤)你是怎么理解孤字?宽阔的江面上,难道就只有孟浩然所乘的一只小船吗?(在李白眼里、心里只有这条船,只想着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是,眼中只有孟浩然。)一起来深情地读读这首诗。(齐读)
6、这脍炙人口的名诗,我们应该背下来,牢牢记在心里。(齐背)
7、师唱古诗,学生学唱。
六、 总结课文
1、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李白与孟浩然从开始的“赏景藏情”……这样一个送别过程,这里面都离不开一个“情”字,这个情就是依依惜别之情。
2、千年已逝,人去镂空,但黄鹤楼见证了这段千古送别,留下了这段千古绝唱。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
|
课伊始,我就让学生找出1、2自然段中最能表达他们心情的词语——“依依惜别”,顺势导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想象送别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奠定课堂的情感基调,这也是真情课堂的本质。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的默读速度,能通过自己的个性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情感、审美体验。能抓住关键词体会情感,具有一定的品读能力。所以,我留出时间让他们自己有了一个静思默想的过程,并学会作批注,之后再充分地交流,这样,学生就有感受而谈。这样的设计基于真实的学生实际,站在儿童的视角进行品读感悟。
在体会李白的话时,我也同样让学生找出体会深刻的词语来谈自己的理解。如“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体会不舍;因为这句话不仅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不舍,还表达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因此我又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诗人敬仰友人的关键词:“夫子、您、兄长、老师”等。并通过多次引读来让学生读出敬仰与不舍的情感。除了敬仰之情还有赞美之情,赞美“诗篇誉满天下”,“人品”令人敬仰,在这里补充介绍梦孟浩然的《春晓》以及李白的《赠孟浩然》,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他的这种抛弃荣华富贵、不为名利的人品。而孟浩然说的话在我的引导下启发学生理解,抓住王勃的这句诗,最后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在读中体会情感。这个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感受李白和孟浩然的真情。
在品读这句话时,我主要由问题:此时的李白在做什么?来引出“伫立”“凝视”“依然”进行理解体会李白的恋恋不舍。这样让知识落实得更到位,达到巩固内化的作用,做到有效教学。
为了让学生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在这个环节进行了课文的补白、拓展,及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语用,在情境中习得语言,又能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加深情感的熏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