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李时珍夜宿古寺
2.围绕课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品文感悟
1.走近古寺
过渡: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呢?打开书本,默读课文的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用直线画出表示原因的句子。
出示:第二自然段。
A. 错过客店:一心赶路,错过了客店。
B. 天色已晚:太阳渐渐下山,飞鸟归林
C. 偏僻荒凉: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2.走进古寺
出示:描写破败寺庙的句子。
A.文中哪个词语写出了古寺的特点。
B.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座破败的古寺?
“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长满青苔”,“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足见这是一座废弃的古寺。
C.这样的一座古寺,你愿意住下来吗?李时珍怎么说?
D.赶了一天的路,就住在这样的古寺,我不由地想说一个字,知道什么字吗?(板书:苦)赶路苦、住的苦
3.寺中识苦
过渡:这一夜,李时珍和庞宪师徒俩在古寺里做了些什么事情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的第5——12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相关句子。
交流:啃干粮记录寻访所得品尝药草
(1)一个“啃”字,说明了什么?(干粮很硬,只能就着水才能下咽。)吃的苦
(2)庞宪从行囊里拿出笔墨纸砚,又搬来几块砖垒成桌子。李时珍把本子摊开,拿起笔,边忆边写……(几块砖便成了桌子,工作的环境是那样的艰苦)工作条件苦
(3)当李时珍感到疑惑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呢?(端详是什么意思?当肉眼无法判断的时候,李时珍干脆——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同学们,品尝草药是非常危险的,因为有些植物是有毒的。那他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品尝这两种草药?
(4)拓展李时珍尝药草的资料。从他的这些举动中,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李时珍?——严谨认真,为医学献身的李时珍
4.感受“甘于吃苦”
出示:师徒对话。
(1)李时珍为什么要吃这样的苦呢?
出示资料拓展:李时珍从35岁开始编写《本草纲目》。
(2)是什么信念让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承受着奔波之苦?——齐读:修订《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3)这是《本草》中的几种草药,给大家介绍一下
出示:描写的几种草药。
读了这些你明白了什么?
小结:这些常见的草药,李时珍记录了它们的形状、颜色、名称、用法、功效,不仅可以指导医生用药,就算是老百姓也能根据记载,解决一些常见的小问题。真是让万民得福。
5.寺外之意
出示:最后一节
(1)读了这一段话,你有怎么样的感受?
(2)寺内的人在干什么?说话训练。夜色越来越浓,古寺是如此的荒凉,如此的冷清,师徒俩仍在研究草药。虽不是直接写人,但通过景物描写衬托出李时珍不畏艰苦,一心修订《本草》,为民造福的形象。读来让人意犹未尽,值得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借鉴。
(3)再读这一段景,让李时珍为民造福的身影印在你的脑海里
三、谈《本草》,提形象
李时珍夜宿古寺,只是他编写《本草》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无论多么艰难,李时珍始终抱着一个信念——修订好《本草》,让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在信念的支撑下,李时珍耗时30年,终于完成了这部医学巨典。
(1)出示《本草纲目》拓展资料
(2)让我们一起记住它的修订者——李时珍,也记住这个感人的小故事——李时珍夜宿古寺。
四、谈结构,助复述
|
概括主要内容学生要么像复述课文,要么抓不住重点。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指导学生以拓展课题的方式提炼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一种指导法,而且是一种有针对性的适切的方法。
探究入住古寺的原因,为感悟李时珍不怕艰苦的品质预热,让学生渐入李时珍的世界。
寺庙破败看似与写人无关,实则恰恰衬托出李时珍不怕苦的秉性,挖得深才能悟得到位。
写人的文章离不开写事,通过事情感悟到人的品质,是我们教学的策略。李时珍和庞宪师徒俩在古寺里啃干粮记录寻访所得品尝药草是文章的重点,我尝试挖掘一条通道,贯通大家对李时珍的认识。于是我寻找到了这句话“修订《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以这句话为切入口,尊重学生元认知,创设情境,适当拓展李时珍尝药草及撰写《本草纲目》的片段,给课文补白,增加了课文的厚度与深度,让学生从文本中感受到了为民造福、严谨认真的李时珍。
真情流露,对李时珍的赞叹与佩服融进了声声朗读中。
写景依然是为了烘托人物品质。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进行说话训练,是操练的点。学生能设身处地地站在李时珍和庞宪的立场想象说话,更是体现了浓浓的师徒情谊,真情再次得到了彰显。
《本草纲目》是医学巨著,感受李时珍人物的同时,也要夸一夸该书籍的伟大作用,以此煽动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情真意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