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雾凇》这篇课文,初步领略了雾凇这一奇观。每到隆冬时节,大地冰封,当漫步在吉林的松花江畔,你一定会被那景象所吸引。让我们一起跟随镜头,边欣赏边回忆你看到了怎样的雾凇。指名说:我看到了()的雾凇。
二、 学习第一小节
1、雾凇这么美,难怪作者会称之为“奇观”(板书)。为什么把吉林的雾凇成为奇观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雾凇的句子。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① 你能从中看出雾凇有什么特点吗?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② 谁能通过朗读把吉林雾凇多而美的特点展现在大家眼前?
3、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读好第一小节,读出雾凇的美丽和奇特。
三、 学习第二小节
1、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节,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这么美丽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板书:形成)请同学们自己读第二小节。(指名说)其实,文中有句话已经精练地概括出来了。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这句话描绘的是怎样的情景呢?你能想象下吗?
3、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边读边想这句话告诉我们雾凇的形成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板书:①饱和的水汽②遇冷凝结。
4、吉林这个地方具备形成雾凇的条件吗?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请同学们默读第二小节,边读边记号。
① 你从其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松花江上的水汽已经达到了饱和的状态?“弥漫、涌向、笼罩、淹没”,这些词语都说明了雾气非常多,到处都是,一切都沉浸在茫茫雾气中了。
② 这些雾气是从哪儿来的呢?从丰满水库的发电站里排出来的。
③ 你还从哪儿看出吉林雾凇具备了遇冷凝结的条件?12月至第二年2月,夜幕降临气温下降零下三十
④ 我们这儿能形成雾凇吗?为什么?由此可见,吉林的雾凇是在吉林市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形成的。
5、那么,具备了这两个条件以后,雾凇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形成的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① 你从他的朗读中发现了什么?在读划线的词语时,他读的很慢很轻,为什么?划横线的词语说明了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这个缓慢的过程吗?
② 文中哪句话更说明了雾凇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三个词语都是表现时间变化的。随着时间的变化,雾凇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范读:最初……点击图片观察。谁能读出这个缓慢的变化过程?
6、正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和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看到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的时候,他的心情怎样呢?(惊奇、兴奋)请你带着高兴地心情读好这句话。
7、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情一起读好第二小节,再次回顾雾凇的形成过程。
8、现在你能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吗?结合屏幕上的填空说一说。自己先试试看。你介绍的非常流利。
四、 学习第三小节
1、美丽的雾凇形成了,挂在道路两旁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欣赏一些图片,发挥自己的想象,说说这些雾凇都像什么呢?怎样的什么?谁能说的更生动些?老师觉得这些雾凇真像披散着的丝丝银发、洁白的绒球、一簇簇花束……
2、同学们说的可真不错,谁能根据这样的句式将雾凇的姿态连起来说一说呢?
3、吉林的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婀娜多姿、美不胜收等)
4、难怪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会情不自禁的赞叹,板书。引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里的梨花在这篇课文中就是指雾凇)
江畔的松树、柳树在一夜之间,全都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像开满了洁白如雪的梨花,是那样美丽动人,怎能不让人由衷地赞叹:“忽如……。”
5、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吉林雾凇以其独特的姿态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同学们,江
6、泽民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那是1991年1月,看到这一奇景时,也不禁赞叹道:“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7、假如你也来到了吉林的松花江畔,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会如何赞叹呢?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让我们饱含着赞美之情一起读好最后一小节吧!
五、 总结
1、 今天,我们不仅一起领略了文明中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而且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体会了它的美丽和奇特。其实,我们的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希望大家今后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探索到更多的奥秘,发现更多的美。
六、课后延伸:
在我国北方,雾凇现象很普遍,那么,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搜集有关资料,与同学合作探究,共同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