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学习感悟4(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3(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2(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1(唐静怡) 05-22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5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2016年… 11-24
有关求真课题成员获奖发表情… 11-22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 06-22
2016.6学习感悟 06-21
2016.6学习感悟 06-21
六月学习感悟 06-2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成果展示>>教学案例>>文章内容
《春联》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14年12月30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梁芬      来源:本站原创

 

 
《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
 《 春联 》 的教学设计
 
 春联
课时
2
执教者
梁芬
 
 
教会学生反复品读语言文字,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思想感情。交流课后搜集的春联,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重难点
1、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母语的思想感情。
2、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春联,教学ppt
教学过程:
课题思想设计说明:
一、导入
  1、随着一曲热闹的《新年好》,我们感觉农历新年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每逢新春佳节,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大红(春联)
2、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23、春联(学生朗读课题)
  3、下面,请小朋友拿起书本自由地读读课文,看看你对春联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那么,春联都有哪些内容呢请小朋友自己轻声地读读课文第一小节。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小节
  3、请你拿起手中的笔,把相关的春联用“----”画下来,把描写春联内容的语句用~~~画下来。
   ● 学习“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A、这条春联是描写什么的?你从哪里知道的
    B、学生交流
    C、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学生在头脑中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D、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副对联中的一“绿”、一“红”为我们展现了无限美好的春光:春风徐徐,杨柳青青,小草绿了,河水绿了,桃花开了,杏花开了……到处春意盎然、生机勃勃。多么美丽的春光啊,咱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 学习“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A、这条春联是描写什么的?你从哪里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
    B、用这句春联来形容我们家乡的变化也再合适不过了你能联系实际来谈谈我们家乡欣欣向荣的景象吗
    C、用自豪、高兴的语气来读读
  6、请学生回忆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两条春联的
  7、还有的两幅春联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自己学习,同桌间也可以开展合作学习。
8、交流
   ● “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可以联系自己的家庭说)
   ● “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9、课文一共向我们介绍了春联四个方面的内容,它是用哪些词语把它连接起来的(有的—有的—有的—更多的是----)
  10、对,为了表示并列的内容,我们可以用上“有的—有的—有的—更多的是----”。
  11、那么,这四部分内容都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呢对春联的内容用一个词语来说(板书各种各样)
  12、配合朗读这些内容的语句
  13、那么,诵读、张贴这些春联都有什么作用呢?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小节头和尾,想想你有了解了什么
  14、请学生朗读,再来说说
  1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请小朋友自己再仔细读读这几句春联,你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请学生朗读二、三小节。把写出它特点的句子画下来。
  2、学生交流
   ● 对仗
“对仗”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字数相等”:上联7个字,下联也必须是——;上联是5个字,下联也只能是——。另外就是“词类相当”:春联中总是把同一种类型的词作对。课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告诉我们春联是如何做到“词类相当”的。自己读读这段文字:就拿“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来说,……
    在这副春联中,“绿柳”对“红桃”,“舒眉”对“开口”,“辞”对“贺”,“旧岁”对“新年”。
B、书上的另外四副春联又是如何做到“词类相当”的?同桌的同学相互对一对。比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一位同学说“又是”,另一位同学对“依然”,一位同学说“一年”,另一位同学说“十里”,一位同学说“芳草”,另一位同学说“杏花”,一位同学说“绿”,另一位同学说“红”。
    3、对对子啊,真有意思!老师这儿还有几个,请你也来对一对。先自己想想,待会儿再作交流。 细雨对(        )蓝天对(        )桃红对(  )地北对(       )古木参天对(           )山美水美春光美对(         
    4、春联除了讲究对仗外,还有什么特点?对了,读起来抑扬顿挫。什么叫“抑扬顿挫”?这儿的“抑”是指读的时候声音(低下去),“扬”是指读的时候声音(高起来),声音除了高低变化外,还要做到有快(有慢),这就叫做“声律”。比如:“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其他的几句也请你读读。通过你的读让大家感受到“抑扬顿挫”的声律美。自己练练看。
5、同学们,正是因为春联讲究队仗、用词精当,所以读起来才会产生这种独特的声律美。你们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啊!
四、课外拓展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这儿的“卷”是书的意思,“开卷有益”就是说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其实多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除了课文中学到的,你还读过哪些春联呢?先同座间说说,然后全班交流。
2、老师也带来几副春联,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和风吹绿柳,时雨润春苗。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人寿年丰家家乐,国泰民安处处春。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山清水秀风光好,人寿年丰喜事多。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请你选择喜欢的春联好好读一读。
    3、今年过年,咱们班也想贴副春联,
【课件】请同学们帮着选择一下,用哪副春联更合适?对了,应该是:学海无涯勤可渡,书山万仞志能攀。
    贴春联也有讲究,一般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所以我们读的时候,一般也是先读右边,再读左边。
五、总结全
这节课上我们了解了春联的内容和它的特点,学到了很多的知识,中国的语言文字真是趣味无穷啊!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着语文知识,老师真心地希望小朋友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快乐地学习语文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此处,教师找准教学的切入口,引导学生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极自然地布置环境,创设出浓浓的喜庆氛围,同时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使他们的探索潜能与欲望有所指向。
 
 
设计意图:读是最有效的实践活动。这儿,教师注意营造读春联的氛围,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春联,通过反复揣摩,反复练读,自然由"通顺地读"过渡到"有感情地读",同时情感也得到了陶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此处学生充分地朗读,也为以下感悟春联的特点与内容打下扎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者所描绘的世界。这一环节的设计改理性地逐词逐句翻译为感性地描绘,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加深了对春联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掌握春联的正确贴法,是本课的一个知识点,这一环节变原本的枯燥讲解为趣味的动手实践,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动手张贴中发现问题,然后联系生活经验,评评改改,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较好地掌握贴春联的方法。
板书设计: 
 
内容    各种各样
 
 春联
                讲究对仗    字数相等
        特点                词类相当
                抑扬顿挫
 
教后反思:
《春联》是一篇知识性很强的说明文,课文用精练的语言,生动地说明了春联的作用,种类、特点及读春联的好处。在课文的精读阶段,我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读语言文字,领略中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激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一、指导诵读,感受春联的特点。
在学生充分感受春联内容美的基础上,我顺势引导学生读读课文第二、三小节,去发现春联的另外两个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读,仔仔细细地体味,学生不但从概念上获知了春联的特点:对仗美和声律美,而且能联系具体的春联内容,边读边品,思维、情感在反复的朗读、品味、相互启发中清晰、丰富,从而不知不觉地融入春联,喜爱上春联。
二、拓展延伸,提升情感。
《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有贯穿了整个单元,和本单元的练习相结合,语文实践活动把智力学习与能力培养有机统一了起来,学生在这之中自主调动知识积累,合作探究,不断碰撞,融旧纳新,积极实践,在不断闪现的智慧火花中感受创造,感受成功,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综合性及文化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