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入:
1.今天老师还想和同学们一起来赏读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是唐朝诗人贾岛的五言绝句。(跟老师来工整地写课题和诗人。)“隐者”加点,你知道什么样的人被称为隐者吗?【那隐者仅仅指隐居山中的人吗?一般这种人还……像诸葛亮那样很有……对,所以隐者是隐居山中的学者;而且这种人不想为官,想过清净悠闲的生活。】 寻是 ,【拜访,寻访】寻到隐者了吗?何以见得?【没有遇到】诗题其实已经告诉我们这首诗写的就是(贾岛寻访隐者而没有见到)齐读诗题。
2.学贵有疑。透过诗题,你想了解哪些内容?(去哪里寻访?为什么没有遇到?为什么要寻访隐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诗文,随着一遍遍地反复吟诵,一次次地深入思考,相信大家会拨开云雾、豁然开朗的。
二.赏析
(一) 读
1.我们拿到一首古诗,首先要学会读。(板书:读)
2.这首诗没有生字障碍,读起来琅琅上口。打开课本,自己试着读上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时别把题目丢了,开始。生自读。
3.谁愿意展示一下你的朗读。(都读通顺了,如果词与词之间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就更好了,谁来读。生读。听出来了吗?有点韵味了。教师标出停顿、重音符号,再指生读。)
4.读古诗,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韵味自然就出来了。我们一起这样读一读。
(二) 赏
★赏景
1.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确是这样,请同学们对照诗文,来欣赏这样一幅画卷。板书:赏(出示挂图)由远及近地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你能用几句连贯的话把这一片美景描述一下吗?(结合回答板书:景:山、云、松)
2.松有什么特点?(郁郁葱葱 苍翠 挺拔)
点评:从“松竹梅岁寒三友”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中,我们感受到松树不畏严寒,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正直,松树是真君子!
3.山有什么特点?巍峨、险峻
点评:山的高耸如云,令人仰视。
4.云有什么特点?洁白、飘飘悠悠,自由自在
点评:白云有高洁的品性,来无影,去无踪,变化莫测。
云深指什么?云雾缭绕,云遮雾罩,云雾飘渺的地方
5.小结:.由此可见,隐者的生活环境怎样?(远离尘世,世外桃源,清静)古人写诗特别讲究,常常借物喻人,借景抒情,这种写法我们在《三顾茅庐》中曾领略过:他们来到隆中,只见这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岗前的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这山岗、竹林就象征诸葛亮的才华横溢、正直高洁的品行,尊为卧龙先生。那诗人用松、山、云来比喻隐者的的什么品质?(正直、高洁、自由、淡泊名利)
4隐者居于这般偏远优美的山林之中,与白云青松高山为伴,难怪贾岛要千里迢迢寻来啊!
★ 辨人
1.同学们,在这画卷中,还有人哩?读读诗,看看图,想想都有谁。(相机板书:贾岛、童子、隐者)●诗人贾岛。这小孩是谁?从何得知?(松下问童子)在这首诗中,●童子的身份其实就是隐者的:徒弟。你怎么知道的?(言师采药去)会读书的孩子就是有一双火眼金睛啊!
2.继续想,这里还有人吗?●隐者,隐者在哪里?(云深不知处)会读书的孩子还有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谈话
1. 听,诗中不仅有画,还有声音呢!再读诗,你听到他们在说些什么吗?先自己揣摩揣摩,然后跟同桌讨论讨论,你一定会有惊喜的发现。
2. 同学们,一日,诗人去山中寻访老朋友,来到了一棵古松之下,刚巧朋友的童子从茅屋中出来,诗人连忙快步上前:于是他们的对话开始了?诶,诗中只有童子的回答,你却把贾岛贾岛的问话也说进去了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童子的回答猜的。敢想会猜就是会学习的孩子。)
3. 很好,看着童子的回答,我们来梳理一下贾岛问的几个问题。(贴:问、答)会读书的孩子就能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真了不起!瞧,三问,三答,可是贾岛在诗中却只写了一问三答,贾岛在这个“问”上几乎不着笔墨,他将问话寄寓在童子的答语中,这就是贾岛的文字功力,特别的“凝练”,这样的诗称为“问答体诗”。(板书:问答体诗)
4. 来,为这“寓问于答”我们再次诵读这首诗。
5. 如果能把童子和贾岛对话时的神态、语气、动作添加进去,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下这首诗,那就更引人入胜了。老师旁白:一日,诗人贾岛去山中寻访老朋友,来到了一棵古松之下,刚巧朋友的童子从茅屋中出来,诗人连忙快步上前:(学生练习,演说,点评)
(三)悟情:
1. 同学们,欣赏这首诗,我们不仅能看到秀丽宜人的画卷,听到画中人的一问一答,还能悟出诗人贾岛的心情的起伏变化呢?(板书:悟)不信,你再静下心来读读、悟悟。
2. 学生静思默想,回答。(满怀希望-有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
3. 贾岛众里寻访“隐者”千百度,可那人却在云雾缭绕处,终难寻觅,将不遇而归。此时他在失望之余,抬头仰望山林、云雾,会是怎样的一番心境,怎样宽慰自己呢?你们还真是贾岛的知音啊!
(四)吟诵
这首诗会背了吗?(板书:诵)让我们闭上眼睛,再次陶醉地吟一吟这耐人寻味的《寻隐者不遇》吧。也希望大家记住这学习古诗的四个步骤。(指板书)
三.改写:
1.区区二十个字,就把寻隐者不遇的故事勾勒得如此传神,贾岛确实了不得。待大家日后学习了《推敲》一文后,你就知道贾岛“斟词酌句”的功底到底有多么深厚了。
2.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改编成一个引人入胜的的故事,写出诗情画意来。
|
为了营造和诗文意境浑然一体的教学情境,我利用了配套光盘的资源,伴着古朴悠扬的古琴声,生动地再现了诗文的图片,诗情自然就流淌进了学生的心田,他们愉悦地享受经典文化的滋养。一次次的范读,一遍遍的练习,激起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古诗文教学的精髓在于诵读,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意味着掌握了把孩子们引入诗境的金钥匙。
赏景:诗画常常融成一体,我从插图入手,指导学生欣赏隐者居住的山野,体会隐者生活自由美好,伺机渗透“松下”“此山”“云深”等词的理解,
二读话: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尽管首行“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但至于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只是从童子一股脑儿的答话中,我们猜测到大概有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这么凝练的笔法是值得称奇的。我希望学生能在细心琢磨,透过这短短的二十个字,想象出当时这一老一少对话时的神情举止、体态语气,通过扩展说话,做一番精彩的模仿再现。这样,学生对于诗意的理解也就了然于胸了,实现了无痕的诗意教学。
将诗文想象改写成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整堂课学习成果的一个综合展示,这是对诗文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