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唤醒经验,引入策略。
1、引入:大家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什么吗?一起读。
师:以前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2、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不光需要用这些基本的策略,还需要探讨新的策略。
二、弄清题意,引发需求。
1、ppt出示例题:谁来说说王大叔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2、细细地品读一下,看看根据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到些什么?
3、引导理解分析:刚才同学说,长方形花圃的周长是22米,你们是怎么想的?那长宽是否也会像周长这样保持不变呢?面积呢?那这里的长、宽是整米数吗?为什么?
4、小结: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周长一定是22米,长宽应该都是整米数,但长、宽不确定,所以它的围法也有?(很多种)。
三、尝试列举,感知策略。
1、启发思考:既然围法有很多种,那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哪种围法的面积是最大的呢?你们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一下。
2、汇报交流:
谁来说说看,你们打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1)用小棒摆长方形,再计算它们的面积。
(2)画 图。(同上)你们画图的目的是什么?
(3)利用数量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2÷2=11求的是什么?接着怎样思考?
你列表格,是想干吗?(清楚地展示所有的围法)
(4)明确操作目的:不管同学们用的是哪种方法,其实目的已经很明显了。同学们就是要将所有的围法全部罗列出来,这样通过计算比较,就能选出面积最大的。
3、动手操作,列举围法。
(1)用你喜欢的方法,借助这张表格,(ppt)将所有的围法一一展示出来了。
(2)读一读要求。
(3)学生操作填表,选择几张不同的展示。
(4)交流:
①你用什么方法找到不同围法的?找到了几种不同的围法?学生评价一下。
②结合正确有序的:为什么要从长为10米的长方形开始想起?(长宽都是整米数;长加宽是11,长不可能为11,最多只能是10)为什么长为6米,就不再思考下去了?从长为10,长为9,……依次填写,有什么好处?
②是这样思考填写的请举手?如果有遗漏、重复,请你也按有序的方法填一填。
③现在你能从这几种围法中,找到面积最大的围法了吗?是哪一种?除了这个,你还有什么发现?从左往右观察,你发现长和宽、与面积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6、小结:借助表格有序地把这些围法一一罗列出来,同学们不但就能顺利地比较找到面积最大的围法了,还得出了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的规律。
四、反思回顾,加深理解。
1、王大叔的问题终于解决,那我们也来回顾刚才的解题过程,想一想,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有什么体会?
2、揭示列举的策略。(板书:列举)
2、回忆,沟通联系:在以前或近期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列举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小组里说说?)
(ppt展示:10分成、12个小正方形摆长方形、组数……)
3、那你觉得在什么时候要用到列举的策略?
4、小结:是的,当答案有多种情况,需要比较做出选择时,我们可以先分析清楚关系,再把所有的答案列举出来,最后根据列举的结果进行比较与选择。但,列举时要注意,有序地进行思考,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板书:答案多种 有序 不重复、不遗漏)
五、初步应用,增强主动运用意识。
1、练一练
(1)、练一练第1题。
①找音乐钟里的秘密?那下面哪些时刻也会发出铃声?你打算怎样来判断?
②学生列举。展示交流。
(2)、练一练第2题。
注意角度思考。
2、小结:回顾刚才解决的几个问题,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今后遇到答案多种的情况,可以用列举的策略来解决。
六、拓展应用,丰富体验。
1、练习十七第1-3题。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
唤醒学生的旧知记忆,基于学生学习基础进入新知的学习。
在实际问题情境的分析中初步引发列举的需要,让学生的学习应需要而产生。
本环节在现实的问题情境引发列举思路,学生经历整理信息、无序列举、有序列举、反思提升、沟通联系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一列举策略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思想与方法,促进学习主动建构,反思、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并在后面的解决问题时主动应用这种策略。
教师充分利用素材,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追问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引向深入,增强了思维力度,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学会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策略的形成必须经历内化的过程,必要的练习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起着“催化”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积累策略选择的经验,对所学知识理解更透彻,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感受到策略的价值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