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实 创造语文课堂的精彩
眼下,一些语文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视听效果,一味地舍本求末、舍真求花、舍朴求华。他们有的放松对教材的钻研,刻意制作一些多媒体课件。这些课件有的抓不住重点,有的毫无针对性,使教学过程侧重于看动画、听音乐和朗读录音,占用了深刻理解课文的宝贵时间。他们有的刻意设计了许多学生活动,为了追求课堂的热炒与活跃,如唱歌、跳舞、角色表演、小组讨论,就是缺少了认认真真地读写、真真切切地感悟。他们有的更刻意追求课堂的“高潮”,课前让学生背诵一些问题的固定答案,设计一些没有根基的“精彩情节”,课上看是热热闹闹,但就是缺少自然的动态生成。这样的语文课堂效果会和教者的愿望适得其反,会使人感到肤浅、做作,缺少质朴、真实。
我们应该追求完美的语文教学,让课堂经常闪现亮点,不断出彩。如何走上这探索至高境界的道路呢?一位语文教学专家指点我们:“语文教学的亮点就在字词句篇段、听说读写里。”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学习,不断反思,经常总结,提炼精华。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从实际出发,认真钻研教材,深入了解学情
语文教学要力戒虚、浮、花,要求真求实,首先从实际出发,从踏实钻研教材开始。特级李梦钤说过:“这法儿那法儿,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儿。当我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来了,教学方法也就随之而来了。”小学语文教材对我们教师来说,应该没有太难的地方,问题在于全面理解,整体理解,读懂教材丰富的人文内涵;再从字词句段看,理解课文要培养学生哪些语文素养;设计教案要有大语文教学观,以问题为纽带,让学生扫除障碍,主动读好全文,汲取课文要表达的思想,主动掌握课堂的谋篇布局,理解优美的语句和段落,让学生读而有收获。例如,我在备《孔子游春》这一课时,钻研教材达到了“三个悟透”,即先悟透了二千多年前的孔子是个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大教育学家,他学识渊博,思想精深,诲人不倦;第二悟透了孔子游春不是一般的对春光的浏览和观赏,而是洞察春光,假借景物比喻人格,适时启迪教导弟子,阐述道理的方法独特;第三悟透了课文对春光和人物言行描写的完美结合,语言如行云流水,用词造句简朴无雕琢。吃透了教材,方法也简单:让学生读通课文,用“《孔子游春》就是写孔子和他的弟子在春光里游览的吗”这一问题,来引起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兴趣,引起学生对孔子关于水的一番话的重视、探究、体会,进而启发学生去领略课文写景写人的语言特点,指导学生逐步完成课文后面的练习。
其次,教师要了解掌握学情。虽然是自己教的班级,如果不作深入的了解,仔细的研究,也很难说吃透与掌握。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为每位学生建立学情卡片,调查,不断摸熟与掌握学情,了解每位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知晓每位学生的朗读、思维、口头与书面表达的情况,为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为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打下基础。
我在上《孔子游春》的时候,首先请几位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朗读全文,稍作指点就让全班学生练习朗读,鼓励大家认真练,努力达到和超过刚才朗读的几位同学。经过抽查,学生读书很快就达到了要求,并能入情入景;然后,我就把学生引入思考:这课文就是写孔子和弟子在泗水河边游玩游玩的吗?学生一只只手举了起来,纷纷要求发言。我先请语言表达稍差的学生发言,尽管他们说到了一点意思,但表达不明确;我再请思维和表达较好的学生回答,他们的发言,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精彩,并引起了先前回答学生的思考;在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课文的段落层次后,我又把学生带入了读书。通过适时、适当“点将”,学生练习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读得也越来越好。学生通过一路读书,仔细品味了课文的段落、句子、字词,品味了课文所表现的孔子和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语言情趣。学生真正做到了“量力而行”。
上好一堂课,好比下好一盘棋,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利用和发挥“每一个棋子”的长处,使棋局显现精彩。
二、从过程出发,注重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相结合
新的语文课程改革十分注重教师、学生、文本的和谐互动。衡量一堂语文课好坏的重要标准是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师要依据目标,从过程出发,注重预设生成和非预设生成相结合,努力创造良好的课堂互动,使课堂闪现出智慧的火花。我怀着探究的心理,在教学中积极尝试,结果也有了些感受。
在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时,我深知皮埃尔和妻子克勒松生离死别的场面肯定能深刻感染学生,就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我把预先抄写在小黑板上的描写克勒松和皮埃尔“抽搐”的两个句子挂起来,先请学生表情朗读,然后让学生思考:此时的两个“抽搐”各表达了什么意思,我们可以看到皮埃尔船长当时怀着怎样的心情?由于在前面已经有了通篇朗读,整体理解,这时学生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个个都有一种非表达不可的欲望。我及时选择了一些水平不同的学生发言交流,那课堂真是“言语之中有泪流,痛爱之中有敬佩”,学生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啊。
还是这一课,当学生们读到“‘谢天谢地’, 皮埃尔自言自语:‘克勒松,现在你可以安息了 ……’”,我顺便问了一句:“皮埃尔船长说话后面的省略号有什么意思?”请看学生回答。
生1:皮埃尔船长太累了,已经说不下去了。
生2:不是的。皮埃尔船长正要告慰克勒松:你的死是有价值的。
生3:看到由于自己的呼救,印度洋上的海啸没有给来往船只和人员造成灾难,皮埃尔船长心理十分激动。他急着要把这喜讯告诉自己的妻子。
生4:我记得2004年12月26日,也是印度洋海啸,夺去了几万人的生命。作为船长,皮埃尔十分清楚海啸的厉害。现在,他自己很高兴,他也要告慰妻子:一人的牺牲,换来了千百人的生命,人们不会忘记你。
生5:表达了皮埃尔对避免了海难的欣慰,对死去的妻子的怀念。
……
对课文结尾一个省略号的探究,引发了学生对课文主人公心灵的体会,使学生们更加崇敬这位既有丰富航海经验,又具有崇高品格的法国船长。这种对文本人文内涵的理解高出了教师对学生的预料。
预设生成,需要教师精心运筹,独具匠心;非预设生成看似出乎意料,但也不是无本之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满机智,善于捕捉,灵活应付。教师表面不经意,实质却留心,创造情景,创造气氛,激励学生用心灵感悟,用思维探究,用语言表达,努力实现“有心栽花花满园,无心插柳柳成行。”这就是布卢母所提出的一种“教学艺术啊”啊!
三、从效果出发,给学生读写训练空间
《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到学习语文,需要不断地接触、感受、实践,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水平。语文课堂要从效果出发,给学生读写训练空间,让学生当好主角,展现才能,提高读写能力。
郭沫若先生的散文《白鹭》才三百多字,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好教材。我刚让学生打开课本,就听见不少学生轻轻诵读起来。我灵机一动,改变了先范读课文的计划,遵从学生的意愿,进行朗读练习。我先让学生们讨论散文的特点和朗读要求。
师:我们对过去学过的散文都有哪些感觉?
生1:语言优美,感情丰富。
生2:文字很新鲜,节奏感很强,象诗一样。
师:我们如何朗读好散文呢?
生1:要注意语调高低,节奏快慢。
生2:要有表情,表达对课文里描写事物的喜爱。
……
我接着提出:你们那么喜欢朗读《白鹭》,现在就可以自己按照要求练习朗读了,但不要忘了把自己如何读好课文的一些感受记下来,好与同学们交流。
等学生练习完朗读,我又改变了以往指名、分组朗读的做法,随即让学生交流朗读好这篇课文的感受。
生1:第四小节开头“然而”是表示意思转折,整个这一节(一句话)应该读得轻而慢。(生1试读效果真好)
生2:我觉得第五小节有四个“一点儿”,朗读时要注意声音高低、快慢的变化。(生2试读,真的精彩)
生3:第六小节应适当读得轻一点,因为这是一幅,“白鹭钓鱼”图,要读出安静的气氛。(生3试读确有安静气氛。)
生4:课文的开头应该读得轻而慢,结尾就要强而快一点,因为这是首尾呼应,表达作者对白鹭强烈的赞美。(全班学生试读,声音和谐,很有感情)
……
我反思,仅以自己的范读能达到这种效果吗?
备这一课时,我考虑到我们江南水乡,村村有鱼塘,有很多农村的孩子见到白鹭,说不定还能写出很多关于白鹭的精彩文字。
第二课,阅读结束的时候,尚有时间。我故意说了一句:“我们家乡也有白鹭呀!不知道同学们能否也写出一段精彩的文字来!”
大部分学生都想试试,几个外地学生表示了为难。我说:“看到过白鹭的就写白鹭,没看到过的可以写其它鸟类。”
学生们动起笔来了,似乎都很顺畅。我巡视了一遍,发现没有写不出的。他们有的写鱼塘里成群的白鹭,有的写夜宿广玉兰树枝头的白鹭,也有的写自己如何近距离观察和惊动渔埂上的白鹭飞上蓝天,还有的写了白鸥、江鸽。不少学生写得比较生动,现摘录一段如下:
一群白鹭飞落在鱼塘里,宽广的塘面上就象开了一片白花。它们有的站在塘边浅水里用喙梳理羽毛,有的用一只脚立着闭目养神,有的一对对伸长勃颈在相互交流着,还有的疾飞起来,掠过水面,叼起一条小鱼。谁也不忍心惊动它们,只想让这画面多留一会儿。
没有及时的训练,就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语文课堂,训练多种多样。教师要当好导演,合理、科学安排,砍掉自己“多余的话”,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创造出语文课堂的精彩。
学习感悟:精彩的语文课堂需要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高素质的语文教师来自于自身的不断学习、充实,求真求实,探究课堂教学的成与败、得与失。只有这样,语文教师才会提高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达到新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