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物激趣,导入课题
1、这节课,老师要介绍几个人物给你们。
出示:诸葛亮 刘备 关羽 张飞。
谁会读?(指名读)你听说过这几个人物吗?(指名说说)
2、师:这四个人物都来自我国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那么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走进课文《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顾”在字典里有这样几个意思:(出示课件)①回头看,泛指看;②照管,注意③拜访④商店或服务行业称来买货物或要求服务的人⑤姓氏;
在这个词语中应该选那个意思呀?
3、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
谁能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呢?
1)刘备、关羽、张飞是结拜兄弟。(从第二自然段中可以知道)
2)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去邀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3)“顾”的意思是拜访。
你能连起来说说课题“三顾茅庐”的意思吗?(刘备去拜访住在茅草屋的诸葛亮。)
相机板书:刘备 诸葛亮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流利;
2)遇到生字或者难度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回答: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都详细进行了描写吗?(没有)
2)教师点拨:是呀,前两次拜访的过程和结果,作者只用了一句话加以概括,这就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谁来读一读,(出示第一自然段)
相机正音:二类字:辅 多音字:着 zháo
3)只用一句话就写了两次拜访的事情,这就叫略写(板书:略写) 跟略写相对的就是详写(板书:详写) 作者详写的是-----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那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写了第三次拜访的详细经过呢?快速浏览全文,找一找.
4)指名回答:(2—4)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
5)老师想请三位同学来分别读这三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她有没有把生字读准,句子有没有读通顺。注意到了吗?这几段文字中有不少四字词语。你理解他们的意思吗?
分组出示词语,引导读正确。
第一组:蜿蜒起伏 疏疏朗朗 清澈见底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指名读)
A这组词语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吗?
B这是描写哪里的景色?哪一种景象你见过?(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积累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读好词语,指名读,赛读,齐读)
C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
第二组:诚心诚意 恭恭敬敬(指名读)
A这组词语说的是谁?你在什么时候有恭恭敬敬的表现或者你看见过别人恭恭敬敬的样子吗?(有感情地读好词语,指名读,齐读)
指导写好生字“恭”。你们看: 这是恭的古体字。就像是两只手捧着一颗心。这是古人供神、祭祖时的样子,非常虔诚。后来,人们为了美观,把下面的“心”的“卧勾”变成了“竖勾”。我们一起来写好工工整整地写好这个“恭”字。(师范写,学生书空)
请你们在习字册上把“恭”字描一个,写一个。(师巡视,提醒写字的姿势,并选择性地进行评价)
B文中哪些句子具体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恭恭敬敬呢?(指名回答)
C指导读好第3自然中表现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的句子。
第三组: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三分天下(指名读)
A你能根据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来说说这些词的意思吗?
B指名说说“群雄纷争”中“纷”的意思;“茅塞顿开”中“顿”的意思。
三分天下: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诸葛亮的意思是让刘备也先占据一地,拥有自己的根据地。
6)在理解了词语和课文的背景之后,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请同学们捧好书,再来有感情地读好这三个自然段。
7)那课文最后的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诸葛亮出山后,两人的关系更亲密了)
刘备感叹道:(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这句话把谁比作鱼儿,水又是指谁呀?(指名回答)
由这句话可以提炼出一个成语,叫如鱼得水(板书),形容关系比较密切。由这句话可以看出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是多么有必要。
三、再读温故,总结质疑
1、我们读通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背景,谁能用上下面这些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呢?
出示: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诚心诚意 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群雄纷争 三分天下 茅塞顿开
(提示:谁做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
2、课文学到这里,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产生了什么疑问吗?(假如刘备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问问他吗?假如诸葛亮站在你面前,你有什么想请教他的吗?)
四、作业布置:
1.抄写课文后第3题词语,并解释加点词语意思。
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2.试着去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