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课堂教学改革,人们不禁会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操作上也是八仙过海各施所长,“三尺讲台”上常伴有“电子战”。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每个从事教育的工作者都怀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不断立足课改探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合格的优秀社会人而努力执教。
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形势的发展,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应运而生,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改革的深入发展,每一位英语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国家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它具有现代社会的两个首要特点:一是变革性加剧;二是整体化趋势增强。前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而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掌握至少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是不可思议的;后者要求新世纪的人们必须掌握一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才能适应在信息时代和多元代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作为班级授课形式下的英语课堂教学既必须彻底冲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又不必追求过分的现代化“时髦”;既要更新教育观念,又应具有创新意识;既不让人有“作秀”感,又要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教学内容适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之,课改需务实,教学应求真。
笔者我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三十多年。为了使自己能跟上形势,不落伍。在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改进教法的同时,参加过不少的教研活动(市、区、校级),听过大量的教研课、汇报课、观摩课,也曾多次担任区优质课评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经过反思,个人认为这样的几种课型应被摒弃:1、“任务型”——为完成某一级领导分配而承担的“任务”,马虎应付,走过场。2、“作秀型”——搭花架子,为表演而表演。(课前教者预演,分配好任务,让学生作好充分准备,包括所谓复述课文,一节课要讲那么多知识点还要复习巩固操练。给学生三四分钟就能一字不差的复述一篇长长的课文,令人难以置信。)3、“时髦型“——不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而一味套用多媒体,整节课教者就围绕电脑转。一节课后使听者不知所言,满堂课上的音、画使人眼花缭乱,嘴上说的重点难点,实际操作中让人无法感觉,更看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核心与操作练习。
事后议课评教时,不知出于何种目的,一条声的好,提出商洽的问题寥寥无几。评课标准走向极端,甚至有人在评课时提出一票否决制——这节课没有用多媒体,再好也跟不上潮流,两个字:“不行”,而无法让人模仿的“作秀课”却成了典型。笔者则认为上两种人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缺乏一种合理的公平性和实事求是性。课改应是指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去掉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尤其是英语课上的“聋子式”、“哑巴式”的“填鸭”教学法,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注意让学生多体验、多实践、主动参与并有所创造;师生适时而又到位的置换,体现人文品味,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成功而获取知识。“一支粉笔一本书”的课堂教法固然不行,恐怕围着电脑整堂转,一字不写,半点不检查教学效果的课也不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对课堂教学的深入改革,教学模式的走向有一定的正迁移作用。否则它会让人走入歧途。也就是说不让人有所反感,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达到既向学生传授了正确的知识的目的,又不让人感到烦躁的课就是一节好课。它应是传统课模式的精华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的揉合体。正如毛泽东曾经说过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去伪存真,推陈出新”。它同样适用于当今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
因此每一节课,它都应是货真价实、原原本本反映出真实的面貌,同时它的好坏应着力于它是否有趣、新鲜、奇特。教师的传输与学生的吸入量是否成正比,是否引起学生求知的好奇心,达到拓展学生的思维的实际目标。一些公开课,观摩课应具有示范性、指导性、可操作的模仿性,耐人回味,是精品。充分运用新的理念,在教学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新旧过渡、知识点的呈现、课堂上的主客体置换等方面有创意。在增大课堂密度的同时,使师生交融,教学相长,各有所获。“搭台唱戏”,暗示或明示学生做准备,反映不出真正的课堂面目,不但产生负面影响,更严重的是给学生做了坏榜样——弄虚作假,不诚实。使学生消极对待学习。也有悖于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的教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指出:“教师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脑力劳动的效率”。
学习感悟:正我校的课堂文化为:生本、对话、求真、累加。课堂之所以充满生命活力,就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因此,追求生命的意义应成为教学的起点和归宿。课堂文化中的"求真",就是要呈现真实、探究的课堂。"求真",方能凸显课堂本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