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属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语文教学必须坚守三个根本:
以学生为本: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在头脑中建构知识的过程。语文课堂的本质就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师必须从知识权威、课堂主宰的高位上走下来,从以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转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上来,变“教堂”、“讲堂”,为“学堂”,努力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转变为组织学生学习的新型课堂。从这个角度上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需要等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目标、学习计划与学习方式。当然,以学生为本,并不说说教师是课堂的旁观者。但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筛选、组合、确定,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预设、调整、贯彻都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以言语为本:如今许多语文课更像是音乐课、美术课、政治课、自然科学课。事实上正因为我们至今仍未能从学理层面和法规层面清晰地界定语文教学的本体,所以课堂教学常常偏离其学科属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语文课与政治、自然、艺术课根本的区别在于语文课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本,突出语言知识和言语能力。于漪先生认为:“语文课就是咬文嚼字,该教的语文知识就得让学生掌握,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应用扎扎实实的积累,从而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体味语言,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丰富和提高语文素养。
以教材为本:按新课程理念来看,课程资源既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既有文本的,也有非文本的;教材是课程资源,教师和学生也是课程资源。但教材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一种教学材料,它具体体现了课程思想,准确反映了学科要求。教材理所当然应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课堂教学的主要凭据。当然,这不等于说我们再“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盲从教材。教师的创造在于重新组织教材进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学,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尤其是当教材文本进入课堂之后,课堂教学就必须以之为本,不能架空分析,不能节外生枝,不能任意盲目反文本。当前,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极为流行又十分隐蔽的游离文本现象——“吊书袋”,应引起重视。施教者大量引入其他材料对文本进行印证、诠释、反衬和强化,使课堂显得极为饱满而厚重,使课堂显得更有“语文味”。尽管这有助于对文本意蕴的解读,但如失度,就会大量挤占品读教材文本的时间,弱化学生对文本言语的感受和体认,学生有时甚至会在欣赏课外诗文与佩服教师才华之中,遗忘对教材文本的品读。
【学习感悟】受各种思潮的冲击,语文教学的各种改革可谓是层出不穷。但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什么,学生从语文课堂中应该收获什么,这些最应该考虑的问题却似乎总被遗忘或误认。我们必须真正弄清“为何教”、“教什么”这些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才确保我们的教学始终走在“语文”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