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是一种教学境界
工作这么多年来,上过许多所谓的教研课,也参加过一些教学比赛活动。开始,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精心设计教案,反复推敲教学流程,以至于在正式上课之前,这节课已经上了若干遍。如果教学班级是新的也罢,如果仍然是试上的班级,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工厂里的生产流水线一样顺畅,即使是新的班级,也会提前给学生渗透一些关键,并记住班级里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名字,而正是这样的充分准备,让我们的教学过程看起来显得那样井然有序,一切都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最后似乎非常完美。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怀疑这种教学实质,是不是真实展现了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不是更好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如果不能真实展现教学活动的过程,那么这种教学活动是不是带有一定的虚伪性和片面性,是不是因为过多考虑了教师自身,过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认识问题,而忽视了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如果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那么这种教学活动是不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这种教学活动本身是不是具有科学性。
这最初的怀疑,点燃我思考的火种。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频繁的阅读过程中,在聆听别人课堂教学过程中,尤其是一些著名的特级教师的课堂教学,我更坚信了我最初的怀疑:一种不真实的课堂,难以唤醒学生,也难以唤醒教师内心的激情,更为严重的是它偏离了教学科学的轨道。在这里,我们首先应该把钻研教材、观察学生、精心预设、巧妙构思和提前渗透、故意安排、弄虚作假、流于形式相互区别开来,虽然两者都是教师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但是因为出发点不同,落脚点也不一样。前者追求着教学的本质,而后者则偏离了教学轨道。教学过程是由特定教师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一定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其中教师、教育情境和学生都是变量,既然如此,教学过程实际上具有不可重复性,如果教师通过故意渗透、有意安排等等方法,使教学过程趋于雷同,实际上是没有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变量因素,而过多注重教学本质之外的东西。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真实的情感,学生没有表露真实感情的机会;这样的课堂,学生很少有错误,即使有错误,也会被教师及时的纠正;这样的课堂也没有插曲,一切都在教师的想象中上演,即使偶尔有意外,也会被及时的抹去;这样的课堂没有思想的延伸,因为最难以控制的就是人的思想。远离了真实的课堂,看上去很美,实质上对于学生和教师,除了收获精心策划好的结局,还能收获什么呢?
感悟:
通过读这位老师对真实的理解,我感受到“真实”的确是一种教学境界!观察所有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尤其是那些特级教师的课堂,他们的教学无一例外都是真实的。教师的语言是真实的,教师的情感是真实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真实的,学生的思想是真实的,学习活动的过程是真实的,甚至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也是真实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真实,他们的课堂教学过程才如此吸引着我们的目光,才如此令我们陶醉。我们身边一些出彩的课堂,也无一不是因为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才让课堂如此朝气,富有浓烈的探究氛围。相比较而言,作为普通的教师,要想做到教学的“真实”是需要更大的勇气的,展现真实的教学过程,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展现教师自己,除了需要勇气之外,我们更需要的是不断积累的教学经验和反复锤炼的教学艺术,只有如此,我们所追求的真实的课堂教学才能区别于自然状态下的真实。所以,无论站在哪个角度探索课堂教学的实质,“真实”都可以算得上一种教学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