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拜读了《这些年,李希贵在找什么》,文中写道“不断变化、有趣、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才是学生喜欢的好课”。我很赞同这句话,我觉得现在的教材有的都是比较高、大、上,脱离学生的实际,学生学起来也很吃力。老师教得也很费力。比如说《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谭千秋老师的事例是真实的。但是读起来却有一种不真实感。因为谭老师在上课在上“人生的价值是什么”,忽然就地震了,让人感觉太高大,不是那么真实。其实学生对自己需要用的东西,学习起来就是最快的。要用学生的需求去带动他学习的动力,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寒假里的时候,我教儿子学数字,一加一等于几,他怎么也学不会,我觉得他可能像我,数感不是很强。可是他想玩iPad和手机,要输入密码,他居然看一眼,把我们四个人的密码全部都记住了,而且一个都没有出错。说明他数学还是不错的,就是他要需要的时候才会最大限度地去学,才能发挥他最大的潜能。比如学语文,枯燥的文字,他不喜欢学。下载了《妈咪爱宝贝》,学文字的时候是配合动画来学的,认识字了就可以让机器人动起来,他也学得特别快,能认识我觉得很难的字,必读“帐篷、靴子”,我觉得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材就是要不断和生活联系,不断变化的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