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学习感悟4(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3(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2(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1(唐静怡) 05-22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5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2016年… 11-24
有关求真课题成员获奖发表情… 11-22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 06-22
2016.6学习感悟 06-21
2016.6学习感悟 06-21
六月学习感悟 06-2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实践探索>>沙龙活动>>文章内容
4月求真沙龙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09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任艳芳      来源:本站原创

 

去年5月,我参加了武进教育局举办的“构建智慧的语文课堂”活动,其中有一个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在学生忽略的精彩之处,在学生理解的肤浅之处给学生给予点拨”。这句话成了我每次备课的目标和方向。
以前上课的时候,如果遇到写人记事的文章,我一般一节课都是在反复讲这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的?但这其实对学生的提高是不大的。特别是我教了6年级,感触就更深。一般拿到一篇课文,学生初读一遍就能对人物形象留下初步的印象。根本不需要老师赘言。老师要做的应该是“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在学生忽略的精彩之处,在学生理解的肤浅之处给学生给予点拨”。比如《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学生读一遍,就能体会伯诺德夫人和她孩子的机智勇敢、镇定自若。如果让学生围绕人物精神展开一节课的教学,学生都懂了,自然会感觉索然无味。于是,我研读分析教材的时候,一直在找哪些地方是特别精彩,学生会忽略的。我找到了文中两处关于蜡烛的描写,学生一般只会关注到人的描写,会忽视物的描写。而且这两处还很精彩。一处是“冒着青烟的烛芯”,一处是“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我让学生聚焦到这两处,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什么描写蜡烛?思考着学生各抒己见,认为描写蜡烛微弱,更能衬托出情况的紧急,从而反衬出人物的临危不惧。
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类古诗的时候我也进行了反思,原本我的设计是,了解作者,读通诗句,知道诗的意思,体会情感。就是教古诗的老一套。但是如果我换个思维,我是学生我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呢。读完题目,学生肯定会想作者在“望湖楼”书写了什么内容呢?于是我这就成了我设计的第一个题目。接着,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来一起体会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通过图片和理解诗意,让学生描述雨前,雨中,雨后分别是怎样的景色。虽然我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说诗的意思。但是却更生动有趣地让学生学懂了诗。
“在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在学生忽略的精彩之处,在学生理解的肤浅之处给学生给予点拨”。我想这也是符合求真课堂的理念的。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