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灵性——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乱中求真
崔峦先生指出:“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扎实、朴实。而要真真切切地做到这‘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自自然然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豪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真,是课堂存在的根基,是课堂灵性的羽翼,是课堂美丽的极致,。而真实的课堂往往不如精雕细琢后的课堂来得井然有序,呈现在大家面前常会显得有些“乱”,可这其中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味。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却是回家路
“乱”其实是学生的个性毫不遮掩的张扬。在传统教育上,一堂让人称颂的示范课往往秩序良好:安静的课堂上,学生在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没有人走神,没有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只有老师谆谆的教导和粉笔在黑板上的摩擦声。新课堂较之传统课堂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课堂活跃起来了。其实,爱说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作为新时期的老师是否也应当改变传统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利用他们的这种天性,鼓励他们动口动手,让学生的主动学习中,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在又说又动这种看似“迷人眼”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不动声色地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爱说好动的心理需求,又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教学效果应该比那种“秩序良好”的课堂好得多。如果学生思维活动空间狭窄,不愿说,不愿动,不愿写,只知道被动地接受,那么不仅学到的东西有限,而且学以致用的本领也会受到制约。自由、宽松的空间,张扬个性的环境,确实有些“迷人眼”,但是在“乱花”的背后,教师手中的“马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指引马儿认准了吃草的路,他们蹦跳着,追跑着,嬉笑着轻松地找到了最新鲜、最嫩的草儿填饱了自己的肚子,学到了真正的本领。因此我想,只有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课堂,才能让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显露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以此提高自身的语文素质。
但是,作为老师,作为担负着教育学生学习母语这一门课程的老师,因为身上的责任太重,所以免不了会担心,这种“乱”会使课堂难以控制,从而影响甚至妨碍教学任务的完成。事实上,只要课堂教学设计得当、组织到位、方法科学,那么,课堂的“乱”不但不会妨碍教学,反而会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常常还会有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们学校有位老师在《燕子过海》一课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把“燕子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这句话用动作表现出来。在课堂上,孩子们用自己的身体生动地表现了燕子不断地飞呀飞,……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边飞边在笑,有的学生边飞边在讲话……顿时,课堂乱了。真的乱了吗?只见这位老师走入学生中间一个个地纠正了学生学飞的姿势,让学生张开双臂不停地飞,不然燕子就会掉入大海死去。没过几分钟,效果出来了:学生都飞得很累,有的坐下了,吃力地喘着气;有的累得趴在课桌上休息。不用教师喊停,教室里已没有了声音,这是学生“乱”过后真实的安静;这里有学生“乱”过后真实的感受。然后教师煞有介事地问学生:“燕子过海艰苦吗?”学生体会颇深,都说燕子真了不起,我们只飞了几分钟就受不了了,而它们却是不分昼夜地飞,这该多累啊!课后,同学们还不停地将课堂上学的动作表演来表演去。可见,课堂的内容已以一种生动可见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灵 ……这样的看似乱的课堂往往孕育了不少独到之处,不能让这表面上的乱迷惑了我们的眼,你能说这样的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吗?学生没有吃到想吃的草吗?
二、“乱”语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乱”是个体对预设教学程序的否定与对课堂权威的挑战;“乱”是学生求知欲望的生成,智慧浪花的激荡。只有让学生畅所欲言,才能“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新课程非常热切地呼唤着教学过程的开放。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当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主动建构、个性解读时,或当有不可抗拒的外来因素突然作用课堂时,必然会与“齐步走的统一战线”发生冲突。此时,教师若能处乱不惊,因势利导,必将激起千层浪。有一次我刚想上课,猛然从远处传来了尖锐的消防车的警报声。孩子们都忍不住好奇,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抬起头,紧张地向窗外张望,似乎完全忘记是在上课,有的同学开始管不住自己的嘴:惨了,不会是我们这儿出了什么大事儿的吧?…是的,我就听说昨日城西菜场那儿有人出事了?…真的吗?……学生一唱一和,任凭教师提醒都无济于事。可这不正是学生最想表达的语言吗?于是我急中生智,索性让学生们到阳台上去看个究竟,只见两辆红色消防车呼啸而过。当学生醒悟过来时,黑板上作文题目变成了《警报声响起以后》。大家发挥想像,完全沉浸在遐想之中,有的写出了安全生产忠于职守的重要,有的赞美消防战士勇于献身的精神,还有的写出了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课堂乱了吗?是的,可又起死回生了。在看似乱了以后,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让学生的情感在课堂上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新课程欣赏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的学生具有极大的创造力,作为教师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放下所谓的权威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像力的火花。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一个老师,善于营造宽松愉悦、民主平等、自由开放的氛围,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在《滥竽充数》一文的教学中,我就遇到这样的状况:学生发表自己对南郭先生这个人物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赞同南郭先生是个不学无术的人,没有真才实学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告诉我们只有现在好好学习,习得本领,长大才能为国出力,成为有用的人才。然而我们班中有一位同学却喊了出来,说,我觉得南郭先生很聪明。此言一出,教室里立刻“嘘”声一片,可那位学生却红着脸不肯认输,我等其他学生稍稍平静,便鼓励这位学生大胆说说理由,原来他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能顺应时代变化的人才:他随机应变,是个能识时务的俊杰;他智高胆大,为家人甘冒风险。我极力肯定了他想法,同时还对他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表示赞赏。同学们认同了他的想法,原来学会倾听能学到知识,“乱语”惊人,促人深思。再如:上《熟能生巧》一课时,教师正讲得欢时,学生质疑:“卖油翁和武士到底谁厉害呢?” 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或许有些老师不喜欢学生问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会打断同学们学习的思路,打断教师教学的思路,使得课堂上有些乱。然而能问出这样的问题的学生是多么难能可贵啊。故教师不能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去思考:是不是年纪大了,就不厉害了;武士和老翁的本领又是怎么练就的;老翁是在告诉武士,他比武士厉害吗?请同学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或许学生学语文的劲头就因此而产生了,或许学生探究的习惯就从这刻开始养成了。课后学生查阅资料的兴趣浓了,互相探讨的劲头足了。可见,不能见乱就堵,应该因势利导。
三、乱师心者,真实课堂何为真
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小学语文教改,是无边风光中的一株“小草”,我要在我的想象里在我的空间里打造我的课堂教学新秩序,让孩子们在母语教学的天地里唤起生命的热情,建立一种真正真实的、扎实的、朴实的、人道的教学!
(一) 让学生胸藏万壑凭吞吐
杨振宁先生在谈中美教育的差异时这样说:“中国幼儿园的小孩子常常一排排地坐得很整齐,而美国的几个孩子放在一起就会乱起来。”高钢在《我所看到的美国教育》一文中也这样感慨:“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在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在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感到巨大的压抑与束缚……
这种课堂教学看似有序,实则的收效是什么?在正襟危坐的背后,孩子们的神在哪里?或许有人会说,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方式,学生也早已习惯了这种方式,我们的学生是万万不能乱起来的,一乱,我们的教学任务怎么完成?一乱,我们的教学秩序怎么调控?我恐怕要狂妄地说,说这样话的人恐怕是他底气不足,教学功夫也还不到火候。只要心中藏着一个“的”,解放学生的思想,解放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尝试,自己去获取成功,自己去获得快乐,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作为老师,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为了上一节课,你是一辈子都在备课。” 课堂是一个富于变化的时空,主体、客体、本体、媒体等的关系随时都处于不断转换之中。只有我们教师用自己的才华,放大胆子,放开手脚预设课堂,课堂才会生辉,学生才能在课堂上锻炼出他们的口才,才会在课堂上取得“让学生胸藏万壑凭吞吐”的效果。
王崧舟老师在“全国首届诗意语文观摩会”上执教的《二泉映月》,是一堂极其精妙的课,但是王老师说这已是它的第三版本了,也是一堂潜心提炼并精心预设的课。课一开始,王老师让学生到文中去找一找描写无锡惠山上的“二泉映月”这处风景的文字。待学生把相关内容一一寻到之后,王老师又把这些词语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它们来了个“集体亮相”:
茫茫月夜 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 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以上词语居屏幕一侧,背景画面为:月光映照下的二泉)
这一组“闪亮登场”的词语群,诗情地展现了“二泉”的意境,也精准地切准了文本“脉搏”。之后,王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四组共八个词,在读中让学生深入体会“二泉映月”这处风景名胜的优美韵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王老师改变了一下方式:谁愿意起来读就自己站起来读,一个人读可以,几个人一起读也可以。这是一种多么好的做法!学生们在课堂上是多么主动!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学得开心,学得轻松。又是表面上看似乱,而实质上是“形散神不散”的方法,学生读得不亦乐乎?老师也觉得这是一种享受。因此,读着读着,学生会渐渐感受到这不只是八个词,而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动人的画。”在老师精心的预设下,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把心中的感受用平时积累的丰富的语言精彩、自然地表达了出来。没有这样的自由的空间,学生怎会说出这样的语言;没有教师精彩的预设,哪会有学生精彩的表现。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的魅力──真实、朴实、扎实。优秀的教师,就会呈现这样优秀的课堂,让学生在教师一次又一次巧妙的引导中,得到一次又一次的磨练,不断培养出能说会道的学生。
(二)让课堂冗繁削尽留清瘦
真正的好课总是思路清晰,过程简洁。人常说:语文课就是模模糊糊一大片,总也理不出个头儿来。可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在冗繁、杂乱的背后,语文是有章有循的,语文课堂更是有序有找的。
前有久我刚听到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文章写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爱国的故事,他在美国优厚的待遇下,在美国当局残酷的阻挠下,经过了五年的斗争,终于回到了自己的祖国。针对这样一篇离学生实际比较遥远的课文,这位老师只是设置“你看到了美国的哪些行为让你觉得愤怒?”和“钱学森的哪些行为让你敬佩?”这么两个专题展开了课堂教学,让学生层层深入地领会了钱学森对祖国无比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文章采用问题教学法非常恰当。也就是教师用了两条线,把课文脉落理得非常清晰,学生清晰的思路就是得益于教师。这节课得到了许多专家的好评。我想,就是因为教师把该教学生的知识,巧妙地组成了知识块,让教师和学生都体会到了清瘦课堂的轻松。而每一个板块,学生都能联系上下文把课文理解得非常深刻。就如在说钱学森的哪些行为让你敬佩时,教师适时地补充了钱学森的资料,加深了学生对钱学森的了解,钱学森的形象更为丰满了,课堂的气氛也更为高涨了。学生们大胆地把自己对钱学森的佩服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甚至有的学生会激动地抢出来回答,这也无损课堂的秩序。这不是充分地表现出了清瘦的课堂让学生思路更清晰,思维更活跃、对文本理解得更透彻吗? 这不就是真实的课堂吗?
看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研读专题能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收到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回忆我上次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也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自读第三段课文,自悟写话:思考课文中指哪些人,他们会怎么追,又会怎么喊?把你所体会到的写下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考虑全面,想象各行各业的人的不同做法。)一个问题,其实是涵盖了学生对整个自然段的感悟。交流时,我特别欣喜,因为我撞击了学生心灵的火花,学生写得特别精彩:
例:①一个男孩痛哭着,追着灵车,不肯停下来,嘴里不停地喊着:“周爷爷,周爷爷,您不要走!”突然,他摔倒了,身上全是灰尘,但是,他不顾痛,马上爬起来,继续不停地奔跑,可是,时间不等人,灵车也不等人,还是渐渐地,渐渐地远去了……
②一群少先队员满面泪水,追着灵车奔跑,叫着,喊着,呼唤着,泪水早已风干了,脑海里浮现出总理的笑脸,他们的泪水再次涌了出来。
③青年小伙子打出“周总理永垂不朽”的横幅,高喊着:“回来吧,我们敬爱的好总理!
④藏族同胞深情地向总理的灵车献上哈达,嘴里唱着深情的歌。
……
我发现了“零提问”的手法和“作批注”的方式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积聚了足够的“谈资”,因此交流时精彩不断,尽显“个性化阅读”之风采。同时,这种“个性化”既多元、广角且又始终以文本为“轴心”,做到了“随心所欲”却不“逾矩”,故而此课也受到了专家肯定。其实,教无定规,合适最重要,且好方法总是简洁的,它常常是一条“最短程”。应该说,简洁的教法才能成就课堂“收成”的丰富,也才能让教学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最高境界。
(三) 让教师甘做绿叶衬红花
很早以前就曾经听到这样一种说法:“好”老师未必就能教出好学生,好学生却常常得益于一些“无能”的老师。我一直很是想不通,做教师到现在终于有所领悟:好心未必有好报啊。
语文界有句行话:如果把什么都讲透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大概是好心的老师总是见不得学生沉默,总以为学生还小,怕他们学不懂,于是总是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所懂的所悟的一切,在学生还没有独立思考并得出答案以前,过早地一股脑儿告知给他们,并要求他们划一而为,弄懂弄透。殊不知这样反而弄巧成拙,剥夺了学生自己学习探究的机会,剥夺了他们真正学习的权利。学习,读书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有时无须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要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学习的快乐就在于这一过程。因而大教育家第斯多慧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所以,在课堂上,我总是尝试着将自己“藏”起来,不做大教授,更不做大法官,幻化为学生的一员,学生走歪了,旁边敲一下,学生精彩了,欣赏一下,兴起时,和学生一起读读书做做作业,这样学生快乐,自己也快乐。
最后引别人的一段话作最后的歌唱: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在顺应新时代的课改中,我们做教师的都会面临艰难而痛苦的抉折:要么因循守旧被淘汰出局,要么在学生的发展中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为了发展学生的一切。而这需要有与时俱进的理念、否定自我的勇气和虚怀若谷的胸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