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本真课堂的生命价值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简单地说,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课堂是师生有目的、有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时空集合体。它有令人激动的矛盾冲突,有难以躲避的困惑焦虑,有角逐智力的欢腾愉悦,有切磋琢磨的师生情谊……可以说,这里是一个充满灵气和活力的“大舞台”。
在这个“大舞台”里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就是流动着生命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中应让那些没有生命色彩的知识活化。而知识活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活化使这些知识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活化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把困难的问题变成容易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润泽。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是学生茁壮成长与教师完美人生的过程;是他们展示自己智慧和才华、体验生活和体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一、追本溯源,在思维共振中体现生命价值
《课程标准》的颁发给我们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但是“标准”的颁发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还是常常万般无奈地看到:课堂花哨的东西多了,而学科本真的东西却不知何处寻觅。课堂教学有效性严重缺失,抑制了课堂教学整体功能的实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师生思维共振中去追本溯源,去体现生命的价值。
所谓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课堂交流中,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教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的思维是停滞、贫乏的,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映出来,一个不会“思维”的教师,学生也不会尊重他,更可怕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也就是说,师生思维共振的先决条件,便是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积极思考者。
要引起师生的思维共振,关键是教师要创造师生思维的“同频”条件,一要搞清楚教材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尊路识斯真。”而编者的思路是隐含在教材之中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理解教材,理清编者的思维线索和方法。二要熟悉学生的思维实际。学生平时思考什么问题,使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中的特点,思维态度的倾向和思维活动的准备状态等,教师都应了解于胸。三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教师在进行教学构思时应注意教学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合拍,恰到好处地在关键之处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创造性的火化随时都可能迸发。
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不一定非要有多彩的画面、绚丽的音乐、厚重的历史、丰富的现实。有时透过朴实无华的教学实录本身,我们能发现:知识的真理感、学科思考的内在美、丰富的思维方式等,正是在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思辨过程中悄悄滋润着学生心灵,化作学生思考的力量源泉。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二、立本求真,在情感共鸣中展示生命价值
“立本”语出《中庸》“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和《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本,就是要确立道德至上的理念,做道德崇高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立本就是崇尚美德,追求至善。“求真”语出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立本是求真的归宿,求真为了立本;求真是立本的径由,求真才能立本;同时,也只有注重立本,方可更好地求真。新的课程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更加侧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努力寻找情感的真谛。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课堂上只有做到立本求真,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对学生来说,如果课堂总是让学生生硬地、被动地去掌握知识、认识事实,如果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生活被简化为知识的传递与接受,那么创造的智慧与激情也就会荡然无存,这样的课堂学习由于缺乏对智慧的挑战而将变得萎靡不振、沉闷和程式化,毫无生气和乐趣;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只有让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其生命的价值才会不断得到提升,他的自由活动才会充满“自我”的个性特色而富有创造性。如果课堂总是让教师按照给定的教材、指定的教案亦步亦趋地进行,终日进行的是枯燥、机械、重复性的劳动,其创造性的才能与智慧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最终就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课堂是现实生活的缩影,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作为教师,在抓重点和中心的同时,也要重视那些隐性的,对学生发展具有渗透的内容,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享受课堂幸福的生命历程。让学生们心情愉悦、思维顺畅、无拘无束地享受着课堂幸福的生命历程。因此,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三尺讲台不宽,但紧连着孩子们广阔的思想;一块黑板不大,却撒播着文明、智慧的种子;洁白粉笔画出的一个个符号构筑起明天辉煌的人生殿堂。讲台、黑板、粉笔是何等普通而平凡,但又多么绚丽和灿烂。我们只有耕耘课堂,创造课堂,让课堂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命体验,让课堂成为师生彰显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三、返璞归真,在探索实践中实现生命价值
近来文化研究,学者们多有引用“草根”一说。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我们追求的本真课堂应当在很大程度上学习“野草”的精神,在探索实践中让教学内容返璞归真,那么,更能让学生实现其生命价值。
“探索实践是学科教学的生命线。”学生学习知识是主动建构的活动过程,教学必须创设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习能够成为给学生带来发展和满足的一项有意义的也应该是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以满足学生“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需要。让学生愉快地发展自己,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幸福地生活,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创造充满着快乐,这是尊重生命的人本精神的呼唤。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智能发展,如知识的积累,技能的习成,思维品质的培养等,又要重视给学生以生命的欢愉和享受,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探索而倍增兴趣和信心,获得激励和满足,并因此而产生新的心理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娱乐型”的外在“包装”,给学生以轻松和快乐;要善于选择和组合有趣味的教学信息,并把它引进课堂,给学生以兴趣和吸引力;要善于挖掘信息所蕴含的情感或理性的美,给学生以审美的冲击力和心理的愉悦。让我们的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在课堂中进行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值得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感悟:
爱因斯坦曾告诫人们:“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使学生把学习当作礼物来享受,就是要使学生将学习当成一趟有趣的发现之旅行,不断地发现学习的乐趣,以激励其不断成功。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激励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被奖赏者向着奖励的方向努力。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可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一旦成功,就会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从而渴望学习,享受学习。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发现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激励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