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求实,真切研读教材
张亚峰
回归自然,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是语文高效课堂永恒的魅力和永远的追求。下面,我从研读教材谈谈自己的体会。
认真研读教材,应该说是脚踏实地地走进课堂的重要一步,有人说,语文不是重视感悟吗?那就让学生自己去悟吧,其实,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教师永远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者”,课标修改了几次,却从来没有否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引导者,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老师首先要自己吃透教材,要知道作者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该学什么、怎么学,精心提炼,现在提倡“磨课”,不要误会“磨课”是课后去磨学生,其实是课前,老师自己磨教材,在研读教材时,我们要狠狠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抓准了,教学思路就会很清晰,教学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大功夫,必须精读,深读,细读,好好领会好好赏识,当然,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不一定就有精彩的课堂教学,但是,至少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奠定基础,经过努力,一定能设计出体现文本特点、学科特点、展示自己教学个性的有效的教学过程。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不仅要认真的钻研教材,还要大胆地走出教参。多少年来,我们教师备课总离不开教学参考书,教参确实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仔细想想,教参教参,只是教学时用来参考的,因此,绝对不能照搬,因为它太标准化、公式化、概念化,如果我们不从教参中拔出来,照本宣科,那只能是千人一腔,久而久之,教学就会僵化。面对一个正确表达、一个标准答案,学生从答卷到作文,只能按教参答案去说、去写,不说自己的真话、实话,这样,会使学生从学习语文的虚伪走向做人的虚伪,那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新课标要求教师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做学生发展的领路人。何况,同一本教科书,时代不同了,观念变了,对象变了,我们在教学上必须有新的探究,谋求最佳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