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简 务本 求真 有效——追寻本色语文的理想课堂
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因很多教师对课程基本理念的片面理解而模糊了语文课程的本色。为使语文教学实现“本体回归”,本人从母语本源、学科本色、儿童本位、实效本真四大方面来探讨如何突显语文本色,并试图让“尚简、务本、求真、有效”的语文教学成为本色语文课堂上的一道独特风景。
关键词:尚简 务本 求真 有效
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大潮的引导下,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各类教法、学法层出不穷,大语文观、诗意语文、情智语文等新理念不断冲击,实现了小语教坛的“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然而,广大教师在这语文教学“大观园”中只茫然地穿梭于各类教学法并简单效仿,加上对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以及缺少实践后的反思,使语文课堂呈“畸形”发展。综观众多语文课堂,以“师本位”取代“生本位”的架空分析还屡见不鲜,课堂的虚假繁荣和学生的“假性成长”也时有发生,对课标的硬性理解使语文变成非语文的现象也比比皆是……类似现象的频繁出现,使我们不由地思考,现在的语文教学为什么总爱无限地“拔高挖深”?为什么语文教学会“荒了自己的田,种了他人的地”?为什么语文课堂总是摆脱不了“高耗低效”的现状?在渐行渐远的语文教学之路上,在众声喧哗和花样翻新的合作探究中,我们开始怀疑,语文教学是否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诚然,很多语文教师被当前纷繁的语文教坛混淆了语文本色。为此,崔峦教授曾反复强调: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实实在在促发展。综观语文课堂的种种现象,语文教坛必须刮一场“回归”风。让语文课程回到原点,复原其本色,在老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的实践学习语言,把语文的“根”留住,使语文课堂真正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如何坚守本色语文?众说纷纭,本人认为“尚简、务本、求真、有效”的语文教学,理应成为语文“本色课堂”应有之境界。
一、本色语文必须“尚简”——尊重母语本源。
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教授曾概括当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五大弊病——虚、闹、杂、碎、偏。这些教学现象反映出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母语教学的历史经验和现时成果认同、吸纳不够,对我国母语本源特别是广大学生的实际经验深入了解不够,以致语文课堂干瘪化、枯燥化。这样的语文教学被抹去了本色,拧干了原汁,使语文教学错位、变形、变味、变质。
俗话说简简单单才是真,为了改变语文教学当前这一尴尬处境,我们积极倡导“尚简”的语文教学。所谓“尚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墨守成规,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多一些不拘一格,用明了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简”也不是追求教学内容量上的简化,使教学时间无端流失,造成学习时间的浪费。它要求我们用简便的教学方式,简练的教学言语来达成简明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要简明。目前的一些教学出现了“虚目标”、“泛目标”、“去目标”的现象,使学生云里雾里,不知道为什么学和为什么要这样学,这其中有教师认识上的偏差,也有教学技能缺失上的因素。其实,语文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文字训练,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语言文字的技法,获得语用能力。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要有针对性,总目标、分课时目标都应该制定准确、简明,并在课堂中层层落实。
2、教学内容须简约。特级教师薛法根在课堂上遵从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懂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读懂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留到以后再讲。要达成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教材,在深入上下功夫,在浅出上做文章。准确地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善于使用教材中最具价值的地方,合理裁剪,大胆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还有些语文课堂在学生还没能读通课文,领会课意,教师就在课堂内分发课外学习资料,让课外资料挤占了教学内容的空间。所以我们要让语文课堂“消肿”、“瘦身”,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趋于简约。
3、教学环节求简化。一些语文教学课堂,因为教师组织得不严谨,使得教学环节互相脱节;也有的是花样迭出,环环相套,频繁更替,使学生应接不暇。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要惜时如金,珍惜时间,就是珍惜学生的生命。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去掉非语文的东西,即使是语文的东西,也要突出重点。语文课也是要“洗”的,要努力让课堂洗练、利落,这样才能让孩子学得扎实、有效。
4、教学语言应简练。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和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练、简洁、准确。我们母语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其特点之一就是可以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力避罗嗦、杂乱,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本色语文必须“务本”——凸显学科本色。
学生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有一定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然而当前的一些语文课堂,在大综合教学观潮流的推动下,把守不了语文学科的本色,处处体现“大综合”,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繁杂、臃肿的非语文现象,还有些貌似语文活动的内容也塞进了语文课堂,耽误了语文教学时间。一句话,当前的语文课堂已不堪重负,强加在语文身上的非语文现象太多了。庄子说“文灭质、博溺心”,意思是花样、名堂太多会掩盖事物的本质。这样的语文课必然会失去本真,失去“语文味”。为保守语文本色,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务本”。
1、务语言文字的本,不能过分追求标新立异的形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等等”。而有教师在执教《赠汪伦》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读,再看课文情境的投影,接着让学生想像并分组表演各种赠别的场景,画一画赠别的画,最后读一读课外的两首赠别诗,唱一唱《朋友啊朋友》,课堂的确热闹,形式多样。但在课后的调查中,学生却不能完全领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原因何在?是教师没有让学生从文字本身去体悟,忽视语言文字和形式的积累,最终学生真正得到的东西少之又少。对此,我们呼吁:语文课就要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用语文的标准评价语文教学效果。
语文不是个万能筐,什么都可往里装,语文课要尽量减少非语文的环节,避免语言文字本体的失落或淡化,扎扎实实地让学生理解语言,品尝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2、务语文学科的本,不能把语文曲解为其他任何学科。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有语文意识,课堂教学应浸润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里,师生应沉浸在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之中。同时,语文课还要有“语文味”,不要因为语文的综合性强,就无时不刻地大谈“综合”,使语文本体淡化、削弱,甚至消融,使语文课堂成为其他学科的“副战场”。
一教师在执教儿童诗《春天》时,针对前两行诗提出了“冰雪为什么会融化”这一问题,学生说了许多非常具有童真童趣的答案,老师一直未置可否,最终经过自己的概括,给出了“春天到了,天气暖和了,所以冰雪都融化了”的答案,让学生齐声说一遍。冰雪为什么会融化?如果我们感受和体验诗歌本身所提供的意境,回答当然是“在万象更新的季节,冰雪听从了春天发出的召唤”。而执教者被知识至上主义蒙住了文学审美的眼睛,以理性的思维,否定了文学的想像和情感的逻辑,把本来应该是欣赏一首诗歌的生动的文学教育课,变成了传授知识的自然课,可就那一点点自然知识的枯燥传授,也无非是雨过送伞的行为,因为对此孩子们早就无师自通了。
综上所述,广大语文教师不要再让语文教学的“专务”迷失方向,语文教学必须守住自己的“个性”,守住自己的“根”。
三、本色语文必须“求真”——恪守儿童本位。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而展开”。陶行知也曾做过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一句话,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而展开。要真正实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必须学会尊重。
1、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追求“生本化”的课堂教学。
新课标强调指出,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前的一些公开课,撇开了学生这一主体,在语言文字训练没落实,语文活动没有很好地开展的情况下,教师就按自己的意愿把高深知识强行灌输给孩子,一堂课下来总是不断地“告诉”、“告知”。进行着“架空分析”。因课文语言文字通俗易懂,思想内容过深,教师就对语言文字避而不谈,用大量时间引导学生深究思想内容。但有些问题脱离了时代背景,远离了学生实际,最终教师的“教”无非就像飘在水上的一层油,深入不到学生心中,教与学显现出相互脱离的“水油”状态。这一传统的“串讲”式教学,无疑是把学生放在次要位置,使学生让出“主体”,被迫成了“听众”。课堂教学的价值也转向了体现教师个人的才艺展示,这种“师本位”式教学很大程度上只是在精心演绎教师的个人“钻研所得”,这种教学与学生实际相去甚远。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圈子里“学习”,而不清楚为什么学和为什么要这么学,而我们一些教师也抛开学生的发展,津津乐道于某个教学方法。实际上,脱开了学生这一课堂主体,任何所谓高明的教学方法都是技术的堆砌,而不是教育的创新,教学的智慧。
2、尊重学生的经验主体,追寻“儿童化”的课堂教学。
所谓“儿童化”,就是教学的设计、实施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一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得以体现。我们的课堂教学,其生命就在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如果课堂缺失了儿童精神,忘记了服务对象是儿童,把很多不适合儿童的那种成人对高雅文化的要求错误地灌输给儿童,那只能加速他们早日失去童年。
要使教学落到实处,教师首先不是考虑用什么一鸣惊人的新“招”,而是要研究学生,然后是研究适宜的内容与目标,最后才是方式、方法问题,学生的实际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起点,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和认知特点并结合新课程要求,无论是目标的数量,还是目标的难度都要仔细斟酌。不能根据教师个人的偏好,任意地制定教学目标,那是缺乏课程意识、“生本”意识的表现。童年的母语教育就应该尊重孩子“懵懵懂懂”的感知状态,给他们形象,让他们有足够的趣味,有更多的细节,不要急于告诉孩子什么,不要以为把知识、概念下放到小学教育中,我们就有了深度,打破孩子的诗性,让他们尽快地走上“思辨”和成熟,也许是对童年的搅扰。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一定要反映出“小学”的特点。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的逻辑起点就是儿童已有的知识经验。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必须建立在儿童认知的逻辑起点上,为了儿童、面向儿童、基于儿童方能滋养儿童、发展儿童、成全儿童。
四、本色语文必须“有效”——永葆实效本真。
朱作仁教授曾提出:语文教学要提倡“大三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崔峦教授也反复强调: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即朴实、真实、扎实。两者的认识归结到一点就是追求“真”和“实”。
1、语文课应上得扎实。
当前有些课,容量过大,节奏太快,画面太多。教师连珠炮式地问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扫描式地观看,没有回旋的余地,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这样知识如何能内化?技能如何能熟练?因而,语文课应注重实效,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该训练时要大胆训练,该讲解时得主动讲解。自课改以来,很多老师讳言训练,不敢训练,而是大谈语文的人文性,整堂课让学生自主感悟,谈自己独特的感受,而忽视、弱化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运用。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没能悟出文中真意,同时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没能提高。都说语文的根本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实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离开了“工具性”,离开了语言文字谈人文性,那只能是空中楼阁。正确的态度是在“训练”与“感悟”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让“训练”与“感悟”并举。
2、语文课应追求朴实。
进入新课程以来,教师在教学媒体、资源拓展等方面铆足了劲、动足了脑筋,还有些老师不顾孩子年龄段的特征,缺少探究之前的指导,动不动就让孩子们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合作学习自然无可非议。可问题是:是不是每堂课都需要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小组中的每个孩子是否都参与了探究?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探究不出什么结果,老师在学生探究之后也没要求学生反馈交流,所谓的合作探究无非是走过场而已。师生关系看似融洽了,思维活跃了,创新意识激发了,但也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教学方法流于形式,花哨的课堂湮灭了语文的本真和朴素。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上课从来不用媒体技术,但课堂上孩子们还是文思流淌。一教师上《太阳》一课,用了大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从人文、自然、科学、美术等诸多方面和不同角度深入了解课文的“内核”,以不同形式共读了12遍课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调动了各个感觉器官,把课文演绎得深入浅出,人人都觉得通过阅读自己有话要说,有问题要问,使得课堂生动活泼,生气盎然。其间并无使用任何媒体技术。看来,我们的语文课只要上得自然、朴实,不刻意雕琢,就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
3、语文课应崇尚真实。
都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理念应贯彻在教育教学的始终。然而一教师执教二年级《秋天的落叶》一课时,在诗意解读课文之后,教师设计了写的环节当作课堂的“亮点”之一,在草率的5分钟准备之后,老师让学生分享作品。一学生张口就很流畅地“背”出了一篇比课文还长的所谓“作品”来,很显然,这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精心准备的,听课教师一片哗然。这样的课堂教师是否在暗示学生“造假”?课后杨明明老师在点评时也犀利地指出了这一环节教师处理的不妥。课堂本来就是一方展示学生学习过程的净土,在这环节中我们静心聆听,能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那才是我们要追寻的理想课堂。
综上所述,“尚简、务本、求真、有效”的语文教学能使我们在坚守本色语文的教学实践中,防止教学片面化、简单化和极端化,并使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让语文还原本色,复归本位,返璞归真,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汪潮《对课堂“语文地”思考》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2007.5 5--8
3、杨再隋《语文本色和本色语文》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2006.1 10—13
4、周一贯《玩什么别玩“思想”》 小学语文教师 2007.9 13--18
学习感悟
张黄婷
听过许多优秀老师的公开课,有一种上课老师的风范是特别让我羡慕的,他们大多能言善道,语音语调极具感染力,语言文字充满诗情画意,不难看出他们自身的文学素养是多么深厚饱满。我从来不是那样的老师,自认为肚里的墨水也没有几点,可是我仍然努力地向着那个方向去尝试。
在一次会诊课上,课文内容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我试着学习前辈们的教案,上面有诸多渲染性的文字,不得不说写得是非常精彩动人的,于是借鉴过来运用。几天内要背下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着实耗去了我许多时间和精力,在正式呈现课堂之时,不仅不够熟练,也给听课的师生一种絮絮叨叨的感觉,真是得不偿失。也正是因为这节课,我很害怕备教案,潜意识觉得语文课很难上,语文老师很难当。
今日读了这篇论文,我突然有种如释重负之感。因为其中有一处指出:教学语言应简练。教师的引导、过渡、讲解和评价的语言要力求精练、简洁、准确。我们母语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其特点之一就是可以用最简洁的话表达最丰富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力避罗嗦、杂乱,让学生置身于优秀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原来,对课堂的渲染并不一定要用大段抒情性的话语,而是要追求条理性、启发性和艺术性。此外,我还意识到一味地借鉴吸收他人的成果很容易变成“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境地。要发掘自身的个性,形成自己的风格。教师自己求真,课堂才会向着求真的方向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