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儿童生活 多管齐下 培养学生英语“语感”
江苏省溧阳市西平小学 韩淑芬
摘要:语感是学生基本的英语素养。学生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语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嘘唏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应在不断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对英语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语感。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①关注学生的英语现实——走向生活②重视学生的知识建构——走向实践③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走向交流④提升学生的英语情感——走向综合
关键词:语感 体验 建构 形成 提升
语感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英语课程标准》将语感列入学习内容第一条,可见帮助学生建立语感是英语教育的重要任务。什么是语感呢?《英语课程标准》对此作了说明:“语感是主体对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断言语的可接受性、依据语境理解各种言语与按照交际需要创造性地进行语言表达。” 用通俗的话来解释,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感觉,了解的程度和语言之间的距离,当你一旦培养起语感来之后呢,你的单词、你的短语,你的句型、你的语法都会在你的大脑里边处于一种潜意识的状态,当你在说英语的时候呢,你不假思索地就能说出来,学生语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体验”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帮助学生建立语感作为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加强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把语感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一、关注学生的英语现实——走向儿童的生活
“生活世界”理论强调现实生活对人的重要性,人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对培养的学生语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的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英语内容是抽象的,我们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英语现实,挖掘现实世界中英语的丰富源泉。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使它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学习的英语成为生活中的英语,变成学生“自己的英语”。
1、创设生活化情景
英语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英语。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英语素材,向儿童展示英语的现实来源。把问题情景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语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人说,环境是人格的魔术师,校园中每一件事物,每一处景物,都具有教育的意义,它们对培养学生的各种意识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让校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处景物都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这可以说是英语教学成功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
首先,我们必须抓住课堂上这仅有的 40 分钟,让学生在这 40 分钟中能够充分地体味英语。这要求我们老师要尽量用英语组织和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语言学习氛围。比如,上课伊始,我们可以说:Hello! Good morning (afternoon). Stand up. Sit down, please. 等语句。在课堂上,我们要常用并使学生能够理解运用 Listen to me. Read after me. 等语句。每节课我们都这样反复,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熟知这些语句的意思,同时也会提高其对英语的兴趣。
其次,我们要建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校园环境。仅仅依靠课堂上有限的40分钟是绝对不够的,我们必须将英语教学拓展到学生在校的每一分每一秒。如我们可将学校的各种标语设成汉英两种文字;在校园内,碰到学生迟到、进办公室,都要求学生主动运用英语与老师对话:S: I am sorry! I'm late.T: Don't be late next time.S: Excuse me, may I come in? T: Come in, please.每天上学、放学进出校门时,要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以英语进行问候。无论在校园中还是楼梯口碰到同学,都要用英语打招呼:“Hi!”“Good morning(afternoon)!”“How are you?”日积月累,学生自然能够掌握基本的交流用语,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也会增强,觉得听说英语并不难,这就为培养英语语感和学好英语诉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这种生活化的情景中,学生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英语的意义,建立了良好的语感。
2、发现生活中的英语
在生活中强化学生的语感意识,体会英语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即使提供现实生活中的英语问题,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实践情境,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收集英语信息和发现英语问题,使他们认识到英语是生活的组成部分,要养成时时处处运用英语知识的习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英语、运用英语的积极性。
如,教学了“What do you like?”句型后,可让学生对全班同学的喜欢的文具、爱吃的食物、水果和动物等项目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性的进行调查统计,进行整理、分析,制成统计表。再通过小组交流或全班交流使每位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把抽象的英语知识形象化,对促进知识内化,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意识,发展语感有着特殊的功能。
二、重视学生的知识建构——走向儿童的实践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而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我们应该放手让学生亲历各种探索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1.开放情境,引导体验
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实践性,这是英语教学改革的总趋势。教师不能充当知识的搬运工,要结合学习内容提供学习材料,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自我知识建构,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语感。三、四年级学生大部分是初次接触英语,一般都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获取知识的要求强烈。这一阶段应主要让他们读一些内容简单、趣味性强、图文并茂的连环画、画报等,教他们唱一些节奏轻快活泼、歌词简单易懂的英文歌曲。同时,还应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补充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充词汇量,逐步培养他们运用英语思考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中,用3个月左右时间,使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课堂、校园以及家庭的最常见的简单用语,要求学生尽可能在这些场合使用英语,对表达较好的给以表扬;在期末时教学生一些祝福新年的英语,帮助他们自制英语贺年片,送给同学好友。由于我从一开始就把“学以致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此,英语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英语气质的沉淀,在高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可设计一些更开放、更富有创造性地实践活动。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词汇量,阅读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时应该让他们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阅读一些简单的英文读物,如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小幽默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试着推敲翻译,说明大致意思,然后再加以补充和完善,揭示其深刻道理。把英语格言引入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活动,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搜集一些生动有益的格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开展互赠格言活动;也可以在上课前把有关的格言写到黑板或图片上,让学生去合理想象推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对学生也起到了激励作用,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充实心灵,在愉悦的情感中产生浓厚的积极求学心理。学生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语感也会随之增强。通过多读多看,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英语对话,把所学语言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达到边学习边应用、在应用中学习巩固的目的。
2.组织实践,课外延伸
语感的形成必须以学生的英语知识积累为前提,语感越健全,学习英语的“悟性“也就越高。这种悟性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因此,英语教学应当在课内组织学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扩张和加深训练内容。实践活动是学生主动发展的天地,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用实践性作业的方式反作用于学生的感知,从而附属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上,依靠心理结构的调节发展成认知结构。
在教学中经常启发、要求学生把英语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设计英语贺年卡、生日卡、教师卡、衣服饰物、房间摆设等;组织学生出版英语写作专刊,开展英语小报比赛,黑板报上出好每日英语(Everyday English);每周开设一次英语广播,主要是介绍英语国家风俗习惯、背景知识、有趣的英语小短文、小故事、学习英语的经验体会;开设“English Corner”(英语角),开辟一个场地作为“英语角”的活动范围,每月给出活动的主题,如Christmas(圣诞),Spring Festival(春节),Children’s Day(六一)等;举行“校园英语节”,举办英语晚会,英语文艺汇演等多种演出活动,活动中,学生唱英语歌曲,朗诵英语诗歌童谣,表演故事短剧等。这样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在活动中联系生活使用英语,更好地用好英语。
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走向儿童的交流
著名作家肖伯纳认为: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小学生好动、上课喜欢“插嘴”,闲不住。说明“好动、好说”是出于学生的学生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和需求。我们应该使这种“天性”变为学习的资源,满足学生“课堂交流”的心理需求,创设多向交流的机会。把课堂交流变成应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年级学生的词汇量进一步增加,表达能力也有了质的飞跃。这时,要在熟练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如课堂英语角、户外实践等,多为学生创设实际的购物、待客、问路等语言环境,提供实际运用语言的条件。如问路,购物,看病等,都可以让学生登台进行英语表演,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授新课之前,可以让每两位学生(课前约定)自己准备一段精彩的对话作为开场白,要求带表情、带感情和动作,达到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对话主要围绕上一节课以及本节课文内容展开,对有些程度较好的学生,对话内容可不加限制。此外,要求学生经常把读到的有趣的故事,向教师和同学们复述;适时适当开展英语故事会、英语演讲等活动。这样,在已有的英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际练习,学生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了。
四、提升学生的英语情感——走向综合
语感其实不外是一种新智技能,形成需要足够时间的学习与运用,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运用,问题的解决,亲身体验学习英语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培养学习的自觉性与应用意识。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就是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后,就要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让英语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去,体会英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英语的意识和综合应用英语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走出课堂,奔向社区,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发现英语问题,并能选择适当的方法解决、拓展英语问题,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一点体现在平时英语作业的设计上,形式应该是活泼多样的。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创新作业类型,从以前的抄抄写写改为以项目为主导的作业形式,即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实践,在课外完成与本课主题有关的旨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作业要有趣味性,而且还可以与其他课程融会贯通,以扩大英语教学的内涵,如在教学三年级教学时可采用英语表达百以内的加减算式,让学生逐步学会直接用英语来思考数学问题。在考虑英语作业趣味性的同时,还可布置一些发散性思维的作业,如:教师可出示几幅由图案组成的画,要求学生根据图的想象写一篇“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的短文,学生可写各种不同事物,这样活跃了他们的思维。这类练习已经从语言层次上升到了思维层次,体现了语言的工具性。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求新意识,是素质教育所不可忽视的。另外,学生对我课上补充的内容显得饶有兴趣。如教horse,我就教 talk horse (吹牛);教sheep ,就教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教dog,就教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对课外知识的兴趣点,让他们课后去搜索类似的短语,一个学生知道的短语可在课堂上和全班同学分享。在逐渐积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词汇量不断增加,而这也是促进学生和教师不断学习,吸取新知的动力。
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尽情地用英语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不断地发现着他们想探究的问题,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和应用问题,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我认为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语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要用一种开放的视野,与学生一起从课本为我们搭建的平台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用英语来表达和交流我们的生活,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就感。
感悟:“生活世界”理论强调现实生活对人的重要性,人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对培养的学生语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课本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的视角,搭起了一座平台。英语内容是抽象的,我们要关注学生已有的英语现实,挖掘现实世界中英语的丰富源泉。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贴近儿童生活的素材,使它成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学习的英语成为生活中的英语,变成学生“自己的英语”。英语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英语。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英语素材,向儿童展示英语的现实来源。把问题情景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情境中的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语感。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环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有人说,环境是人格的魔术师,校园中每一件事物,每一处景物,都具有教育的意义,它们对培养学生的各种意识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让校园的每一件事物,每一处景物都给学生以无声的熏陶,这可以说是英语教学成功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