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个民间研究团体报告,目前使用最广的3个版本小学语文教材存在多篇内容失实的文章及常识性错误。其中,“爱迪生为妈妈做手术”一文纯属虚构。今年9月,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书也将矛头对准了小学语文教材。
真实是最有生命力的,可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个致命伤就是有失真实,有失客观,反而充满了虚假的故事,充满了为了迎合某种目的而刻意编造出来的故事情节。尤其是当这些虚假的故事和编造的情节又被安在一些曾经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人物的身上时,就很难经得起推敲和考究。
教材的编写者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想通过这些故事来给孩子讲述做人的道理,弘扬某种人类美德,出发点没错,但是也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尤其不能为了弘扬美德而编造虚假的历史故事,名人故事,因为这种虚假的编造,本身就是一种不够美德的表现。而且,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会逐渐自己明白当时的教材中哪些说教是可疑的,哪些故事是不符合常识的,这就会从根本上动摇他们当时学到的东西。
常识是个好东西,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常识,然后尊重常识,是件极其重要的事情,甚至可以说会让他们终生受益。对孩子们而言,了解常识,掌握常识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生活中通过实践学习,二是在学校通过书本学习。比如父母嘱咐孩子饭前要洗手,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这都是生活中的常识,是早已经被前人证明了的真理。
那么,孩子们在学校的书本学习中,也应该学到真正的常识,而不是虚假的,经不起推敲的常识。比如在小学人教版的《爱迪生救妈妈》这一篇目中,说爱迪生满7岁时,就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使医生在自己家里为妈妈紧急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而据查,世界上对阑尾炎手术最早的论述是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1886年爱迪生已经是一个40岁的男人了。这样的常识性错误,怎么能够说服孩子,让他们接受课文中提倡的所谓“美德”?
这样的例子在中小学教材中还有很多,所以说现在确实到了对中小学教材中的常识性错误进行清理和纠正,让中小学教材求真求实,回归常识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