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需要真探究
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提到: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可见,学习方式的转变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在数学课堂上,自主探究已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着一些机械探究、盲目探究、无效探究等不当之处。
(一)、在教师指令下的机械探究
以认识分数为例,在孩子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老师想引导孩子认识更多的分数,老师说:“请你们拿出准备的长方形纸,对折两次展开,想一想,你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然后回答问题: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涂色部分是这张纸的,用同样的方法教孩子认识四分之二、四分之三、四分之四,之后老师说:“真了不起,你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学会了这么多分数!”回想一下,这些分数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来的吗?怎么折纸是老师告诉的,涂几份也是老师告诉的,孩子虽然也在操作、在探究,但是是在教师的指令下机械的操作,不需要动脑思考的探究。如果这样问孩子:给你一张长方形的纸,你能用这张纸表示一个你想认识的分数吗?学生探究后交流,这样学生的思考空间就加大了。
(二)、在不需探究时的盲目探究。
该探究的时候探究,有的内容不需要孩子去探究,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例如,在学习分数各部分名称时,老师问学生:“这道线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你知道叫什么吗?”学生交流,有的说叫分数,有的说叫分线,老师说:“分数的线叫分数线”。在讲角的各部分名称时,大部分老师都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角有什么特点。孩子就会说很扎人、很疼、痒痒的、很尖,老师马上抓住尖尖的让孩子认识顶点,再摸边,学生说凉凉的、滑滑的、平平的,老师再引导学生认识直直的就是角的边。类似的内容,可以直接告诉孩子,不要用一些非本质的特征去误导孩子,如果是钝角,顶点还是尖尖的吗,平角呢?该告诉孩子的,可以直接讲授,类似的陈述性知识可以用自学或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一定都非得孩子去探究。
(三)、在教师暗示下的无效探究。
《认识角》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下面图形中有很多角,请你把它标出来。有的孩子标了四个角,有的孩子标了六个角,(把两个一条边是弯的也当做角了)这时教师就问:“他们标的不一样在哪儿呢?这两个是角吗?”你们研究研究。孩子总是会听老师的话,马上就会说:“不是角。”老师又问:“为什么不是角?”这样的内容完全可以放手给孩子,让孩子去交流:“到底是六个角还是四个角?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把探究的机会给孩子,让孩子与孩子之间产生观点的交锋、思维的碰撞。学生出错总有他错的理由,可惜有很多教师在处理类似的问题时,总是喜欢用暗示性的语言告诉孩子那是错的,把孩子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错过了。
课堂教学要做到真探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定准目标。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确课标中的总目标、学段目标、本册教材的单元目标、课时目标,注意单元目标是这一单元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不是这一单元每课时教学目标的累计,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每一节课要达成这个目标,哪些地方需要学生探究,怎样探究才有效。
(二)、读懂教材。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首先应该尊重教材,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但教材呈现方式只在一定程度上提示着教学方式,它毕竟还是静态的。作为教师,在研读教材的时候还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就以“长度单位”一课为例,应该思考:为什么样要这要呈现?用小手、铅笔和文具盒量长度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把直接用尺量放在后面?学生又会怎么思考问题呢?教材编写者的意图非常明确,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探究,才更有目的性。
(三)、经历过程。
例如三年级下册吃西瓜一课,孩子列出了算式 + ,老师让孩子猜一猜等于多少,有的孩子猜等于,有的猜等于,这时老师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有的孩子用分实物的方法、有的孩子用画图的方法、有的孩子用折纸的方法验证出等于,更巧妙的是教师在总结大家验证方法的时候,把两张图片重合起来,让学生清晰的看到确实是等于,学生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验证,感悟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建立计算方法的模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探究才有针对性。
(四)、找准起点。
孩子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例如在学习购物一课时,课前老师布置学生回家准备10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第二天在课堂上,老师依旧一角两角、一元两元来领着学生认识这些小面额的人民币。试想一下孩子在学习人名币之前,一点相关的知识都不知道吗?再试想一下,孩子在家中是怎样准备这些钱的?在准备的过程中认识了哪些?学生在认识那些人民币上会有困难?这些教师都应该考虑,孩子上这节课,走进教室与走出教室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应该是不一样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老师总抱怨时间不够用,我们也应该想一想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哪儿,保底的内容、孩子必须会的内容是什么,以前的教材重视结论,我们现在的教材重视过程,但是不能因为重视过程了,我们就无畏地提高标准。认识人民币也问孩子你是怎么认识的,五元的人民币背后是什么,五角的人民币背后是什么我们都要让孩子辨别。要研究核心的东西,抓住核心的东西让孩子探究,把课上的简单、上的轻松。
学习体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教师要真正的站在孩子的角度,为孩子着想,让孩子在数学课堂上“真探究”。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应该基于学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去建构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赋予其经验与意义,充分体现其自主性。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肯放手,肯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习,去探索,从而养成主动意识,体现探索的“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总结。比如对于复杂的倍数问题,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那怎样来画图呢?这时就是体现学生主动性的时候了,要让学生自己先去画一画,学生自己先讨论出最好的画法,教师则在旁边适时加以指导。这道题目画好了,再用几道来练习一下,并提出问题“画图时先画哪一个两比较好画?”。通过几道题目的练习,不断完善、修改画图的技巧,最终得出先画紧靠“倍”字前面的那个量思路最顺,图最好画。这样,才是真探索,也才真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