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学习感悟4(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3(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2(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1(唐静怡) 05-22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5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2016年… 11-24
有关求真课题成员获奖发表情… 11-22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 06-22
2016.6学习感悟 06-21
2016.6学习感悟 06-21
六月学习感悟 06-2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文献研究>>主题讲座>>文章内容
《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教学》(讲座材料)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03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虞亚萍      来源:本站原创

 

《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堂教学》(讲座材料)
什么是儿童立场?关注儿童的视角,研究儿童的心理,遵循儿童认知的发展规律。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如果都能站在儿童的认知水平上去进行,教师的教学意图就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孩子们学习就会感到很快乐。
“课堂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师生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段重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使自己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盈。”(叶澜老师)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们倡导的“儿童立场”,就是要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性之于他们的美丽和善良,而不是过早地在他们的心灵上蒙上欺诈和虚伪的污垢。
(一)真实
1.真实的课堂应拒绝演练与作假
2.真实的课堂应珍视儿童的经验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关于学科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学校的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现实活动中的经验积淀乃至他们在社会中所形成的许多关于学科的朴素认识,都构成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特定视界”,影响并制约着他们的学习。
3.真实的课堂不求太纯与太顺
(二)对话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意味着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师生彼此间敞开心扉地倾听言说,获得精神的交流、意义的分享,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和共进。
1.对话的课堂要求师生心灵的融通
在执教三年级的课文《做一片美的叶子》这一课时,师生对话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联系现实生活,说一说你对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句话的理解。
生:(十分伤心地)我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我们的家这棵大树倒了,他们都不肯要我,我没有自己的位置了......有时,我想到了死。(她把说的很重、很重)
师:(走近学生,把她抱起来,从心里把她抱起来,)孩子,你是无辜的!你是坦诚的!你是坚强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关心你,班级就是你的家,学校就是你的家,朋友就是你的家。你的经历和体验就是你的财富。从中,你会体悟很多,你会学会珍惜自己,珍惜生活!
生:(她激动得热泪盈眶)我想喊您一声爸爸......
课堂上,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在那一时刻,老师的角色已经转变,他不再是一位老师,而是一位父亲在怜爱自己的女儿,眼神中充满了爱,那爱足足弥漫了整个教室。他的动作是那么轻柔、那么体贴、那么真挚,一个看似简单的拥抱,在老师那里却赋予别样的内涵,饱含深挚的情感。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得好:“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我们应该——
当学生进步时,我们应该怀有一种欣赏的眼光,“静静地倾听话开的声动”;当学生暂时落后时,我们应该练习就一副持久的耐心,“让我们在下一个路口等他”;在与学生平常的交往中,应该记住“蹲下来和孩子对话”。
我们应该——
带着满腔真情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受伤的心灵享受温暖的抚慰,让濒临干涸的心田享受甘霖,体悟面对生活的磨难。老师的一段温暖的话语,一个深情的拥抱,一个满含深情的眼神,那真挚的爱,可以让这个孩子享用一生!
2.对话的课堂追求师生角色的平等
毫无疑问,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不应该仅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功能,而应该追求更高的境界,那就是从教师独问走向师生互问,甚至学生多问,教师可以偶尔回答不出。
3.对话的课堂敬畏师生生命的价值
《检阅》这课文写的是波兰儿童队员参加国庆节检阅的事。有个叫博莱克的,左腿截肢了,靠拄拐走路。队长决定把他到队伍的第一排。这个决定成功了,国庆那天“成千上万的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并给予了“长时间的掌声”。学生在朗读感悟中理解了文本中儿童团员没有歧视残疾人,他们对博莱克的小心呵护也赢得了观众的道德检阅。
课似乎该结束了,老师却突然抛出一颗炸弹
师:有一个问题,队长为什么要把博莱克放在第一排?
生:这是显示对残疾人的尊重。
生:为了鼓励他。
生:让大家关注他。
师:我不知道博莱克的个子怎么样,如果他的个子高,合适吗?如果你是博莱克,你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
生:我会选择参加,大家尊重了我,我也要尊重大家的意见,再说我也是集体中的一员。
生:我会参加,我不想站在第一排那么显眼的位置,毕竟我是一个拄着拐杖的人,我的步伐不如大家矫健,我想站在最后一排,至少不会因为我影响了集体。
生:我不会参加,因为我担心由于我的出现会影响我们这个集体的形象,大家步伐一致,而我只有一条腿。……
师:如果是我,我可以选择不参加,原因不是别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腿的伤势更重了怎么办?总之,博莱克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既然这样,课文就可以重新改写。我相信,课后每一个同学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检阅
像《检阅》这样的文章,我们总是习惯性地为强者的施舍而讴歌、感动着。我们往往坚持从成人世界、成人逻辑出发,在课堂里尽量增加非此即彼的道德教条。“如果你是博莱克,你选择参加还是不参加?”用这样的“陌生化阅读”话题,让孩子们充实地,自主地、舒展地与文本对话,进而经历温暖而百感交集的心灵旅行,享受学习的美丽与精彩。
“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卢梭)在此学习过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对于残疾人或者其他弱势群体首要是尊重,尊重对方做人的权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每个生命都应获得应有的高贵。
(三)高效
 1.高效的课堂重视思维与思想
 哲学家、教育家怀海特说: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所作的准备之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
2.高效的课堂注重智能与素养
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在不改变数据和运算符号的情况下,怎样使“18÷2×(3+6)=1”这个等式成立?
在孩子眼里没有那么多经验、没有那么多规矩,这就使他们善于从新的角度去想问题,善于用新的方法去处理问题,这是一种闪烁自由之光的天性。
3.高效的课堂致力创新与发展
温总理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说,我们早就看到了这些问题,并且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是为什么成效还不明显?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
激活孩子的好奇:创新是一种奇思妙想,一种胡思乱想。
保护孩子的自信:自信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价值。
确定一种观念:教室是学生出错的地方。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只有葆有敬畏之心,常怀无为之意,不是俯视,而是平视,更多的是仰视,才能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们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才能去听孩子究竟说的是什么,让平等的对话和沟通真正实现,那样,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我们才会时时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体验到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四)生成
倡导开放生成型的课堂——
价值观:挑战智慧 着眼创新
资源观:整合资源 回归生活
过程观:师生交往 多向互动
学生观:关注个性 强调自主 
 1.生成的课堂需要科学的预设
生成可分成:预设生成,非预设生成。
所谓预设生成,就是师生在学习互动中形成的过程与结论,是在教师预设的期望之中。
所谓非预设生成,就是学生获得的结果或结论,与教师的预设相左,或在教师的预想之外。
1)课前设想生成。
问题1:我口袋里有一个五角硬币,一个一角硬币,请问我有多少钱?
问题2:我口袋里有两个硬币,请问我有多少钱?
问题3:我口袋里有钱,请问我有多少钱?
 2课中调节生成。
2、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
比如教学倒推策略”……
比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如果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两个分数是相等的。”
“如果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自然数,两个分数是相等的。”
“如果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两个分数是相等的。”
“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
(五)等待
1、等一等,纠错水到渠成
书中的第2题是这样的——
1)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0的数是(   )。
2)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7的数是(    )。
3)十位上是(   ),个位上是(     )的数是(     )。
在处理第(3)小题时,我让学生先想想,再填填,然后交流结果。
师:这一题可怎么填呢?
生:随便。
一般情况下,老师们是不会太注意这种错误的,大多一带而过(或不预理会、或指出错误、或让其他学生代答)。但我意识到这种“花蕾”是需要细心浇灌、耐心守候的,因为它有着不寻常的教育价值。
师:咦?“随便”是什么意思?其他同学明白吗?
生:就是什么数都能填。
师:噢!明白了,同学们真不简单,能看出这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师:那最后一个括号里可以填多少个数呢?(洞察到这里的教育价值,即时生成问题,启迪学生思维的深入。)
生:99个。
师:怎么是99个呢?
生:这里是两位数,最大的两位数是99个。
师:哇!太厉害了,最大的两位数你都知道。但是——(转身在黑板上划了两个框框表示两个数位),你们的意思就是这里面可以填任意一个数,是这样的吗?(以直观来明晰道理。)
生:不能,前面的框不能填0
师:噢?不能填0
生:十位上的数不能是0
师:明白吗?那是不是99个呢?
生:没有99个。
师:考考你们,准确的数是多少?相信咱们班同学一定能想出来。可以讨论讨论。
生:是90个。
师:同意吗?
师:那最后一个括号里填的数,最小的是多少?最大的是多少?
生:最小的是10,最大的是99
师:太好了,为我们的精彩回答鼓掌!
本应匆匆而过的环节,本可忽略的细小错误,由于老师有着“等一等”的胸怀,有着“等一等”后的智慧,才生成了如此的课堂精彩,在错误得以纠正的同时,数学思维得以深入,习惯得以培养。
2等一等,精彩就在眼前
有一位老师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他首先出示一张照片,让学生估一估这张照片的面积,然后质疑:这张照片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呢?你们有办法测量吗?在学生说出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度量的方法之后,老师又问,要知道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可以用什么方法测量呢?学生说出可以用1平方米的模型来测量后,老师又追问:要知道盐城机场跑道面积有多大,怎样测量呢?这时大多数学生表示缄默,一学生说:“可以用长乘宽”,老师很不高兴,马上说:“这个等下再说,现在先说,你能量出它的面积吗?”学生无言以对,只好默默地坐下。接着教师让学生猜猜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这个学生的想法才有了出头之日。
由此可见,教师受着教案的限制,对学生的先行一步毫无防备,只得委屈孩子重新回到起点,与老师齐步走。其实,老师若能在此处顺坡下驴,等一等,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相信课堂会更精彩,师生会有更大的收获。
可以这样引导:“长乘宽?长乘宽能量出长方形的面积吗?”
这时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学生的直觉懵出的结果,另一种是前认知让他已经知道了结果。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教师都应该能洞察到其教育价值,留出时间让他自由表述想法,让他的想法开花、生长。如果是前者,老师可以让学生体面地坐下,然后按原设计推进,如果是后者,我们可以说——
师:“呀,不简单呢!你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了。同学们,他说得对不对呢?让我们想一种方法来证明吧。”这样引导后,还是回到课堂预设的路子上来。
课堂提问行为研究专家玛丽布蒂若通过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还不到1秒,但也有一些教师平均在3秒以上,她比较了这两种类型对学生反应的影响,发现等待时间在3秒以上的情况下,将产生出更富有思考的回答,更多的课堂讨论以及对问题更具批判性,还有如下意想不到的好处:
学生回答问题的长度增加了400%-800%
学生主动且正确回答的数量增加了;
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
学生会更主动地、自发地提出问题;较差的学生好比以前贡献得更多(增加的范围在1.5%-37%);
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回答;
纪律问题减少了。
3等一等,成功不会太远
教学二年级数学中“退位减”时,小琦几次练习一直这样计算:
3 3 5
 1 8 5
                      2 5 0
课上,我以她的错例作评讲时,发现别的同学都在笑,而她一脸木然,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
课余时间,我留下她补课,想想有10分钟的时间也差不多了吧,可是道理翻来覆去讲了若干遍她还是这样写,高位被借的“1”总是忘记减!
既然这样,就不补了,反正还有时间,我这样想。我对她笑笑:“慢慢来,我相信你肯定会做的。”
可是不久,我发现她做类似的题目,她已经写成了:
3 3 5
 1 8 5
                      1 5 0
我欣喜万分,马上找她来谈话:“这段时间是不是找人辅导了?”“没有。”
我静静地看了她一会儿,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那叫“成熟”!
学习是基于一种成熟,就像小朋友吃饭学抓筷子,一个月前怎么也不会,一个月后自己就会了。而教师的等待,则给了学生成熟的时间。因此,有些学习困难是暂时的,是由学生暂时的不成熟引起的,个体机能的成熟度真的是有差别的,由于这种差别引起的学习困难,如果被反复强化时,就会真的令学生表现为“笨”,等一等,不要急于下结论,可能是个好办法。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扯它,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天上一片安静。
  “唉!也许上帝抓蜗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我苦恼着,任蜗牛往前爬,自己坐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声和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
  咦?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
  我突然想起来,莫非是我弄错了?
  原来上帝叫蜗牛牵着我去散步!
其实,知识的获得,经常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如此。“杜鹃不啼,而要听它啼,有什么办法?”德川家康的回答:等待它啼!每个孩子正如一朵朵含苞的花,一定有它绽放的季节,我们需要等待他们的欣然绽放。
等一等,是一种襟怀,是一种教育哲学,等一等,更是一种最高教育智慧。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