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学习感悟4(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3(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2(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1(唐静怡) 05-22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5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2016年… 11-24
有关求真课题成员获奖发表情… 11-22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 06-22
2016.6学习感悟 06-21
2016.6学习感悟 06-21
六月学习感悟 06-2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文献研究>>学习感悟>>文章内容
求真、求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04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张丽华      来源:本站原创

 

求真、求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语文教研活动上的发言稿)
木棆小学  朱歆静
近几年来,教改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中一问一答的简单情景已不多见了,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也基本看不到,但取而代之的是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桂冠下呈现的另一番不正常的景象:多媒体过多地故弄玄虚,教学中预设的各种生成太多,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来设计活动,课堂上师生之间热热闹闹,但是文本被搁在一边,一堂课下来,只见热闹的活动,不见文本的阐发、挖掘,更谈不上学生与文本的共鸣。到头来,学生学无所获。其实,教育本如涓涓细流,静静地流入受教育者的心中;教育还如丝丝春雨,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因此,回归自然,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才是语文高效课堂永恒的魅力和永远的追求。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多钻研教材,不要照搬教参
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又像是一座精美瑰丽的七宝楼台,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读,把每一篇课文教。然而多少年来,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文本却成了以教为本的脚本。教师为了学生一点不漏地掌握教本的知识,常常用异常冷漠的手段把文章拆散开来作一一分解,因此,课本整体的美、内外和谐的诗意荡然无存,课堂教学也就没有什么活气灵气可言。
认真研读教材,应该说是脚踏实地地走进教改的重要一步,有人说,语文不是重视感悟吗?那就让学生自己去悟吧,其实,不管时代怎样变迁,教师永远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者,课标修改了几次,却从来没有否定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的引导者,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老师首先要自己吃透教材,要知道作者写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该学什么、怎么学,精心提炼,现在提倡磨课,不要误会磨课是课后去磨学生,其实是课前,老师自己磨教材,上课时,讲学生不懂的,教学生不会的,说白了就是磨我们老师自己,去解放学生。在研读教材时,我们要狠狠抓住课文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抓准了,教学思路就会很清晰,教学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比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我就抓住高大挺秀一词让学生好好好理解,白杨树又高又大又直,就是,那作者为什么不用高大挺拔却用高大挺秀呢?学生知道就是秀美,有内秀外秀之分,白杨树是一种极平常的树,它真的这么美吗?先出示白杨图,让大家直观感觉,茫茫的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很茂盛,确实很美。白杨树还有哪些高贵的品质呢?叫学生找出来,而且反复朗读描写白杨树品质的句子。这样,学生对高大挺秀这个词就理解了。这篇课文作者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手法,学生只有充分地认识了物,才能很好地把握人,正因为学生透彻地理解了高大挺秀一词,充分地认识了白杨。因此,通过再学课文,就知道了,当年建设兵团是一支浩浩荡荡的年轻队伍,他们朝气蓬勃,豪情万丈,像白杨一样,非常可爱,这是外秀;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为了边疆的建设事业,奉献了自己美好的青春、美好的年华,又像白杨一样,具有高贵的品格,非常可敬,这是内秀。抓住了文章的这个词眼,这样,作者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和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很容易掌握了。
很多时候,仅仅准确地抓住课文中的一个字眼,一个词眼就能解决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如,教学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很多老师是抓住来展开教学,其实,如果认真地钻研教材,你会发现,才是咧开嘴冲着你发笑的一个亮堂堂的字眼,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喜欢,这么欣喜呢?是词的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引导学生观察画面,看小儿顽皮的动作和神态,然后,引导学生像剥竹笋一样一层层来解读课文,除了最还有什么,这个问题简单了,放手让学生解决,还喜欢大儿子锄豆溪东,还喜欢二儿子编织鸡笼,儿子的勤劳孝顺,让这家农户不仅有饭吃还有酒喝。通过边诵读边看图,知道词人还喜欢低矮的茅檐,青青的小草和潺潺的溪流这种温暖、和谐、宁静的环境,这也是作者所向往的。通过抓这个字眼层层跟进,学生就会知道,作者一喜风景宁静,二喜夫妻和美,三喜两儿勤劳,四喜小儿自在,显然,才是贯穿整首词的字眼。抓准了,抓好了,那学生对词的意思,对词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哪能体会不到呢。
课文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大功夫,我们必须精读,深读,细读,好好领会好好赏识,当然,深入细致的钻研教材,不一定就有精彩的课堂教学,但是,至少能为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奠定基础,经过努力,一定能设计出体现文本特点、学科特点、展示自己教学个性的有效的教学过程。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不仅要认真的钻研教材,还要大胆地走出教参。多少年来,我们教师备课总离不开教学参考书,教参确实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仔细想想,教参教参,只是教学时用来参考的,因此,绝对不能照搬,因为它太标准化、公式化、概念化,如果我们不从教参中拔出来,照本宣科,那只能是千人一腔,久而久之,教学就会僵化。面对一个正确表达、一个标准答案,学生从答卷到作文,只能按教参答案去说、去写,不说自己的真话、实话,这样,会使学生从学习语文的虚伪走向做人的虚伪,那就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新课标要求教师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做学生发展的领路人。何况,同一本教科书,时代不同了,观念变了,对象变了,我们在教学上必须有新的探究,谋求最佳的效果。比如:《落花生》这篇课文,教参要求我们教育学生做人要做花生一样的人,默默无闻地奉献。在几十年前,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无可非议,而今天单纯灌输这种思想远远不够,我们教书是为了教人,要教学生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生存,所以现在教这篇课文时,要走出了教参的圈子,要教育学生努力做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兼备的人才。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文章所折射出来的价值观、人生观也有所侧重。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地很好的把握。
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孩子们步入姹紫嫣红的语文园林,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去积累。如果说,有效地通向语文园林的小路是准确地把握住文本的支撑点,那么,如何让孩子们在这条小路上走得悠闲自在,在园林中又能尽情享受呢,那就要求我们充分地利用好课外文本资源。语文教材和丰富的课外文本资源是互相呼应的,是花与叶、枝与根一般的亲密,把丰富的课外文本资源引入课堂教学,能使语文课堂教学更有语文的味道,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
我们语文课本中有许许多多英雄人物的故事,而这些英雄大多涌现在战争年代,像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李大钊等等,他们的故事距离现实比较遥远,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教参上的说明,一味地教育学生坚贞不屈,不怕牺牲。要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英雄的精神来克服困难,不怕挫折。特别是面对死亡,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什么事都是要头有一颗,要命有一条,那是不值的。而且要实事求是,拉近英雄人物与普通人的距离。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在学生的想象当中,邱少云像雷锋一样,平时一点一滴都做得很好,是不是这样呢?我发动学生去查找资料,有资料介绍,邱少云生前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战士,特别是纪律性不够强,出发前,邱少云写了一份保证书,保证严守纪律,坚决完成潜伏任务。他最难能可贵的是说到做到。这些内容,教参上不可能有,让学生知道这些,不但无损英雄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反而让学生认识到,哦,原来英雄也是平常人。我们的中等生甚至差生经过努力也能成为最棒的人。这样,就真正达到了同读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阅读目的。
阅读课上,我们很多老师都注重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一是把文章读顺,这个还容易解决,重要的是要读出感情,读出语文的韵味,这个就不那么容易了,有时候,我们老师千叮万咛,要注意读出感情,学生就是读不出味道,如果能适时引入一些课外文本资源,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内容,更好的走进作者,走进文本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最后,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标。如《早发白帝城》一课,要学生读出作者轻松愉快的感情,但学生就是不明白,被彩云笼罩的白帝城那么美,作者没有很好欣赏就离开,遗憾还来不及,哪能高兴愉快呀,如果,课前给学生一点感情铺垫,或者在课中给一点小插曲,让学生知道李白如何被流放,又如何在刚到白帝城时听到赦免的消息,就一定能感受到诗人扬眉吐气的心情,就会和诗人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也自然会通过朗读把这种感情释放出来。我们的目标就实现了。
所以,我总是认为,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老师要认真的钻研教材,精心提炼课文的支撑点,又要大胆地走出教参,广泛采集与文本有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很好地引领孩子在语文天地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接下来我想说第二点:(二、多启发人脑,不要滥用电脑)
不得不承认,电教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生动地学习。但一旦惟其不可、缺其不行,那就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而是为多媒体多媒体了。如果课件泛滥,也会成为课堂之灾。我们现在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描写景物的文章,如《荷花》《美丽的小兴安岭》《迷人的张家界》《索溪峪的野》,有些老师把这类课文的阅读教学上成了图片欣赏课,当然,电教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生动地学习。但一旦惟其不可、缺其不行,课件泛滥,也会成为课堂之灾。有经验的老师就不是这样,有一位老师教学这一课时,不仅很好地抓住语言文字的教学,而且在引导学生想象这一方面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教学这一节时,他是这样处理的,首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的读,读出音韵之美,画面之美,读出语文的味道。尔后又引导学生抓住某一画面展开想象,课文说桂林的山有的像骆驼,有的像大象,好了,老师也出示了象鼻子山的图片,但老师绝对不只是让学生简单的欣赏,而是引导学生先观察象鼻子山的形状,感受到形状美,再引导学生想象象鼻子山怎么来的,怎么会这么像,有的学生想象很有趣,他说,大象从我们的邻国也是素有万象之称的老挝出来的,它日夜兼程,要去向何方,我们不知道,但是,它踏上了桂林这片神奇的土地,就不再前行了,因为它被漓江静、清、绿的水迷住了,于是,把脖子伸进水里,哇,原来,漓江的水还甜甜的,大象喝不够呀,哪里还想走呢,一年又一年,它就化作了象鼻子山。这个环节的设计,就让学生透过景的去感受到了物的,(出示:形——神)也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了作者描写山时所用到的形态万千,这里的形态就是形状神态,这样,就引导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外形的观察、对神韵的感悟融合在一起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得到提高和丰富。整堂课没有轰轰烈烈的感人场面,没有一片小森林的壮观景象,但让人有一种返璞归真”“实实在在之感。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堂课的好坏不在于多少活动设计,不在于多少漂亮的课件,要看学生收获了多少,包括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语文教学还是本分、实在一点好。
三、多引导独立思考,不要盲目讨论
早在古代社会,我国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思想,孔子在自己的教学中也以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他指出了他的学生的特征: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高柴愚笨,曾参shen迟钝。遗憾的是孔子的教学思想并没有在随后的教学实践中发扬光大。
在教学改革蓬勃开展的今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再一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些都体现了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崭新要求,也是语文教育界的一种新的理念。个性化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一切教学的时空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价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注重统一活动,特别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往往采取过多的小组讨论”“跨组讨论”“全班讨论,美其名曰让学生自悟自得,同悟同得,深悟深得。如果合作学习适时适量,恰到好处,值得赞赏。但是,现实教学中,常出现以下几种不妥的做法:
1、不切实际的讨论:常规课上,老师往往随便抛出一个问题,不管有没有必要,就让学生讨论,明明答案就在文本中,学生一看书就能找出来,却硬要让几个脑袋凑到一块,把讨论仅仅作为一种渲染气氛的形式,不切实际的讨论,不仅浪费教学时间,还影响课堂教学质量。
几年前,我们学校搞三个一的活动,我们级组四个语文老师,一个年轻有为的老师执教,出示的课例是《秋天的怀念》,获了一等奖,并为全镇老师作了展示,有市教研室的教研员参加,她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当时,我是负责评课,我总觉得听完整堂课后有那么一点点不爽,这是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是一首爱的赞歌,美的颂歌,字的行间渗透着浓浓的爱意。然而,执教老师在拓展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是很好,他是这样设计的:小组讨论:假如你是作者,清明节到了,你赶回老家,面对母亲的遗像,你会怎样说呢?问题出来后,很快,小脑袋凑在了一起,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几分钟后,开始交流,可同学们还没有从刚才的热烈气氛中回过神来,很多同学开开心心地面带微笑地和母亲说着高兴的事情,就像小燕子唱着歌儿赶来参加春天的盛会。但是,学生的情感和文本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完全相背离。究其原因,正是不切实际的讨论惹的祸。两年后,再教这一课的时候,同样是拓展,同样是这个问题,我改变了一下形式,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我出示了母亲的一张遗像,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同时,在哀转的音乐声中,我轻轻诵读着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此时此刻,教室里只有低沉的音乐在流动,同学们在静静地思考。交流的时候,许多同学真诚地对母亲诉说,有的同学是这样说的:母亲,很久很久没有来看您了,您一定很孤独很寂寞吧,您知道吗?孩儿又一篇文章被发表了,孩儿永远记住了您的话: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同学们在和母亲诉说的时候,语调是低沉的,语速是缓慢的,语音是哀转的,他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一切源于自然,一切流于真实,就在这凝重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思想脉络完全达到了和谐与统一。语文课堂首先是情感的课堂。因此,我认为,合作学习要于情、于境、于理,并非多多益善,要从实际出发,否则,就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不真实的讨论:公开课上,老师特别慎重,问题提得好,有难度,需要讨论,但遗憾的是,老师早已把讨论的过程让学生预演过了,甚至答案都已经告诉小组长了,寥寥几分钟,就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恰好发言的也是组长,在老师的引领下,答案越来越完善,表面上,这是讨论的结果,其实,讨论只是装模作样罢了。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我们这样预设,同样会引导学生从语文学习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学生人品都要打折扣了,还谈什么收获呢?我认为:真实的才是自然的,自然的才有永恒的魅力。
3、过量的讨论:凡事不能太过,太过必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就算恰当真实的讨论,也应该合理安排时间,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在讨论中,积极发言的只是一些优等生,大部分中等生只是当配角,而学困生更惨,纯粹是一个观众,本来可以在自己的水平上作一点点思考,但这点空间都没有了。集体讨论频繁,使学生在犹如赶集般的喧闹中,而恰恰忽略了语文教学本质的追索。《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认为,也不应该以个别同学的思维代替绝大部分同学的思维。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得解放每个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学会思维,积极思维。
事实上,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讨论,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因为不是设计了讨论、创设了情景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用心想,用情学,让每个学生有自己的感悟,有自己的收获,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四、少简单勾划,多圈点评注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浓浓的语文味体现在哪?我认为就体现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这八字上。语文课不能离开学语习文,要动情朗读、静心默读、要圈点批注、品味词句、要动笔书写,积累感情。对此,《新课标》的要求是:(出示)
低段学生,在读课文时可以要求圈出生字,给生字注音,画出词语,找出难写的字,标出段落序号等等。
中段学生,给生字注音,组词,标段,找出新鲜词语,画出有美感的句段,找出疑难问题,学做批注等等。
高段学生,圈读好词佳句,做批注,质疑,查阅相关资料并摘录等等。
语文课要回归自然,学语习文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当今的语文课堂,练就了少部分学生的嘴上功夫,忽视了学生写的技能的培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伟人毛泽东在这方面是大家的典范,凡是他阅读过的书,圈点评注特别多,这也是一种好的读书习惯。当然,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两码事,阅读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到了中、高年级,如果只要求学生简单画出有关句子,那要求就太低了,要引导学生圈点后写评注,激发学生的灵感。评注的写法可以是赞叹式,可以是分析式,可以是联想式,可以是感悟式。一开始做这个工作时,对学生要求不要太高,让学生自由地写,能写出自己的鲜活感受最好,能写出一星半点的理解也要肯定,如能联系上下文对文句做一些分析那就要表扬。经常写评注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让学生头脑中一些本来不多不是很明晰的想法明晰化深入化。
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以这样设计:第一步:预习课时,  要求学生疏通性的圈点勾画:圈出生字、词,自学掌握。第二步:思考型的勾画:画出精彩的句子;画出自己读起来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有疑问不理解的句子。第三步:深思型的圈点评注:冷静看书,潜心批注,就文中能够触动你思维的语句,从旁写下感受,然后交流。(可以是自己受感动的原因,可以是想对总理说的话,还可以是和作者对话)这样,让学生动笔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勾画,而是经过思考以后写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灵感闪闪发光,也是语文教学中学法指导的重要内容。
教改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谢谢大家!
 
【学习感悟】课堂教学无论怎么改,优良的传统教学作风不能丢;语文教学的本质、字词的训练不能丢;质疑问难、读写结合的方法不能丢。让课堂教学返璞归真,我们老师要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教学,不要怕没有花架子就没有教改,不要怕人家说你穿新鞋走老路。课堂教学理应求实、求真,让每一个孩子在每一堂课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都有所收获。以人为本,实实在在,真真切切,才是高效语文课堂永恒的追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