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学习感悟4(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3(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2(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1(唐静怡) 05-22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5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2016年… 11-24
有关求真课题成员获奖发表情… 11-22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 06-22
2016.6学习感悟 06-21
2016.6学习感悟 06-21
六月学习感悟 06-2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文献研究>>学习感悟>>文章内容
5月份学习感悟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04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是云华      来源:本站原创

 

求真、求简、求实----反思当前数学情境教学的误区

一、当前情境教学存在的误区:

    ⑴多了趣味,少了目标

      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

    ⑵美丽谎言,欺骗学生

      美丽的谎言终究要被揭穿,也终究要破灭的。虽然教师创设此情境的本意是为了让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活泼,但是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能接受这种欺骗式的虚假情境?显然,当他们明白老师只不过是说说而已时,就产生了一种被愚弄的感觉。可以想像,他们以后面对老师创设的教学情景,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也不会像今天一样充满激情。这种明显的欺骗式的虚假情境将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感,也是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一种体现,是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相违背的。因此,我们设计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⑶脱离现实,生搬硬套

数学情景的创设应该保持数学味兼顾应用味。目前,教师们都努力在生活这个数学大课堂中去提取数学素材。但一些情境创设,或丢教材于一边,或脱离实际。为了使教学引人入胜,挖空心思编撰情境,有时甚至情境造假,并美其名曰课堂的需要。孩子其实是清醒的,只是他们习惯了教师的这种作假。

    ⑷多了生活味,少了数学的科学性。

    案例: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

      教师:在这幅图里(指主题图)还有哪些这样的角?让我们比一比,看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角是什么?角是一个平面图形,小松树尖上的可以看成是这个角的顶点,那么边呢?这样的例子只会给学生建立在空间中尖尖的就是角。而伸开的手可以说的顶点和边都不明显,学生建立的也是在空间中叉开的就是角。学生说的这些 “突出了知识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其实是不科学的。学生举出这样的例子,我们也不要盲于否定,可以运用多媒体把角的顶点和边从事例中抽象出来,呈现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角,这样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应该会更科学一些。

    ⑸有了童话色彩,忘了年龄特征

      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抛弃。我们一个追求求真的教学情境,更呼唤求简”“求实的教学情境。

   二、情境教学的应遵循的原则 

⒈真实性,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本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真实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⒉实效性,一个短小的故事、几个有思考性的问题、一次操作、一次实践活动、一次小比赛甚至开门见山的做几道数学题等都会激发兴趣,唤起他们的参与情感,激活他们的思维,目的是为了他们更好的学习,而不是为营造表面的情景而作秀或非得讲故事、买东西不可。所有的情境创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简洁、明快。如果只是作了表面文章,看上去热闹,实则苍白,这其实就是在浪费珍贵的学习时间。

 ⒊生活性,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数学教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然而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导入情境,可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去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

 ⒋趣味性,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行为往往受兴趣影响很大。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言: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而导入阶段设计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关注学生兴趣。可采用故事导入、谜语导入、游戏导入等,也可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

⒌启发性,能诱发疑问和思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导入要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期待心理,从始而疑之,继而思之,到终而知之。这就应在导入阶段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愤悱之情。

 ⒍知识性,与新知有密切联系。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水平与掌握程度主要依赖于学生原有相应的知识基础。新课前激活处于休眠状态的旧知识有助于同化新知识。设计导入情境时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情境要有一定的知识性,同时与新知有密切的联系,对学习新知有所帮助,使学生更容易地开展对新知识的探索。

  三、改进策略

  追求简单有效、顺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

      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额外添加什么。因为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才是真的。不要为了追求表面热闹和某种形式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

  追求能走进真实生活,拓宽学习新天地的情境。

      情境往往是在一定的的背景下,诚然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量,但在某种程度上往往约束了对活动材料等的选择。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将数学还原到生活中去,会让学生直正理解这些数学知识,并在生活中去运用。所以应该创造民主、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再通过丰富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

  追求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操作情境。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追求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活动情境。

      小学生学习数学既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又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使所学知识得到继续扩展和延伸。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所以,在学习新知后,要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让学生及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追求拓展空间,开放的情境。

      当前教育专家们认为,基础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形成学生的发展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见解,我们教师要为学生个性的展现提供机会,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视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这一点要求出发,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情境,让学生有较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学时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想、尽情地说、快乐地在学习的领空遨游,学生的潜能被极大地激发。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学生都会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

  追求强化交流、合作情境。

      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气氛中,相互合作、相互讨论、相互补充、相互帮助、学会知识的过程。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景,他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景就是合作的学习情景。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增加学习乐趣,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等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最后,我把教研员老师的话送给大家:情境只在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俏都是多余的。 

 

学习感悟: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来自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学习中有着不同的经验与体会,对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见解,我们教师要为学生个性的展现提供机会,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重视学生发展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从这一点要求出发,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情境,让学生有较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教学时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充分地想、尽情地说、快乐地在学习的领空遨游,学生的潜能被极大地激发。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学生都会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求新、去寻觅独创性的答案。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