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的互动生成》感悟
前不久,看了一篇华应龙老师的反思札记,谈的是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华老师对这一节课的目标定位,即希望学生不仅学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具体的结果,而且能在思想方法上有所收获,不仅能够正确地应用这一公式去求得各式各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能独立地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很好地理解这一公式的来源。
由华老师这一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欣赏到他的教学片断,在提出了“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问题后,华老师让学生尽情猜想,然后动手验证(课前学生自己剪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上面没有方格,也没有标上高)在学生汇报时,其中第四个学生说:“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长乘宽,因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接下来便是华老师机智的、科学的、善意的“导误”,把这个宝贵的“错误资源”一步步引向冲突的尽头,将错就错,顺水推舟,同时也将学生带入柳暗花明的境地。随着对平行四边形框架的继续拉动,直到几乎重合,所有学生都发现问题了“两条边长度不变,乘积也就不变,可是面积变了”!这时,华老师才适时地总结道:“前三种方法,是通过剪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变?(生齐:没有)第四种方法是将平行四边形拉成了长方形,面积有没有变?(生齐:变了)两者都是转化成了长方形,但我们是要计算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以后的面积能不能变?(生齐:不能)这时提出两条相邻边长相乘假设,学生高喊:“华老师,你您误导!”顿悟是快乐的,这是学习和创造的心理动力。
体会:在这上千人的观摩课上,华老师没有通过小步走,慢慢走,步步为营,通过道道设防的方式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内容,而是通过开放的教学,开发学生的基础性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资源的生成,再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及教师的回应反馈,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问题“生长元”,实现不同于教学设计原定内容或程序的新教学过程的生成。课堂教学是生成的,只有在生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实现真实的生命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凸显了互动生成的特征,课堂的生动可变性就得到体现,也就能体现出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生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