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字有个约会
横山桥中心小学 张丽华
【背景分析】
理解、思考与体验、感悟相结合,是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然而在我们现行的教材中,就有一类课文,它由于历史文化民族的差异,使我们的学生在理解上很难真正融入进去,更不要讲“主动积极地理解、思考与体验、感悟”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在此时,若教师能将与其相关的一些资料整合进去,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介绍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的说明文。学生对于这个在欧洲的城市并不是很了解,而对维也纳的历史更是了解甚少,文中还出现了很多大音乐家,学生对他们同样感到很陌生,任教师怎样精心地设计教案,卖力地为学生讲解,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学习起来还是很费力。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我对文本进行了这样的处理:
师:同学们,书上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你理解这句话吗?
生1:这句话是说维也纳这个地方产生了很多音乐大师,有很多优美的乐曲。
生2:这句话是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
师:说得好,维也纳这个摇篮造就了音乐大师们的成长,请看(链接1)
(多媒体出示话外音)这是他们的创作乐谱和手迹(出示音乐家们的乐谱和手迹),至今还陈列在维也纳博物馆里;这是他们在维也纳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留下的印记;许多著名的古典音乐家,就出生在维也纳,或长期生活在这里。在这如诗如画的城市里,浓厚的音乐氛围给予他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享誉世界的欧洲古典音乐在这里诞生!(出示大音乐家们的画像)这是海顿,这是莫扎特,这是贝多芬,这三位开创了欧洲古典音乐的先河。随着音乐回到句子:
师:让我们再来读这句话,谁来读。
(两名学生读;齐读)
……
师: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我们也来读读这段,边读边想象一座用音乐打扮自己的城市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学生轻声读)
师:谁来说说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市?
生1:这座城市到处都有音乐的标志,连草坪上都有音乐符号。
生2:这里有很多街道、广场、剧院的名字都是用大音乐家的名字命名的。
生3:这里的很多地方都有大音乐家的雕塑。
师:(边放链接2图片边说)你们看,这就是城市的一些雕像,这是王宫花园草坪上的音乐符号。在维也纳,放眼望去,看到的几乎都与音乐有关。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维也纳可能有什么街道,或者公园、剧院、礼堂?
生1:这儿可能有海顿广场。
生2:这儿可能有莫扎特街道。
(教师相机出示猜对的图片)
师:你们看,音乐的影子在维也纳随处可见。让我们齐读这句话。
【评析】
舒缓的古典音乐,多媒体出现的音乐家的画像、手稿等,让呆板的文字活动起来,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加深了孩子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也使孩子们更深刻地懂得了“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这句话。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老师运用多媒体结合课文内容,展示了维也纳街头的音乐装饰和一些用音乐家名字命名的街道、广场等画面。这些鲜活的画面,无不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补充,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多姿多彩。相信这样的资源链接,让学生与文字相约,能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进行一次丰富的精神之旅,心灵之旅。也正因为如此,课文的人文内涵得以体现,思想教育和审美熏陶的功能也才得以凸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