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剪纸》教后反思
今天,我教了《姥姥的剪纸》一课,一节课下来,发现自己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在此,我要做一个真诚的反思:
这篇文章描述了“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姥姥很不普通,她有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大家赞不绝口;她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间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姥姥也很普通,每天烧饭、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劳作,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化不开的亲情。
首先,我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缺乏经验。在课前,我考虑到这篇文章比较长,要讲的内容比较多,所以特别担心无法顺利完成教学过程,就一心想着要抓紧时间。岂知这一抓紧就抓紧过头了,导致教学节奏过快,忽略了给学生消化理解的过程。从而到课堂后面就时间过于宽裕,节奏不匀称。
其次,给学生朗读的机会与时间不够充分。对句子的解读不仅包含对关键字词的理解,更应该通过朗读来巩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读的能力是语文综合能力中不可忽略的一项能力,所以在课堂中也应该普遍运用起来。
另外,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到位,总是担心学生说不出正确答案,从而在启发的过程中太过仓促,急于给出自己的答案。这对学生的思维习惯及能力培养也会有所影响,所以以后还得经常聆听其他教师的课,学习先进经验。
最后,对文中内容的把握还不够全面,有些地方还可以展开来细细地品一品。比如文章最后“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和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这一句话中“有声有色”其次有丰富的内涵,“声”是指姥姥剪纸的声音,清清爽爽;而“色”是指姥姥剪纸的内容丰富多彩,且都记录着我与姥姥的生活常态。在这个地方也可以通过联系文章内容来谈一谈“我”与姥姥之间感情的升温,从而更加巩固学生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教师的成长还得通过一次次的打磨才能够成功,这节课也说明了我自己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希望我能通过每节课来思考自己的不足,并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