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学习感悟
天气渐凉,气温骤降,但是横小六年级的教室里却仍然保持着高度的热情,11月下旬,我们六语组的老师,又在积极展开集体备课活动了。这次,是宝华副校长和张丽华老师分别在六(4)班和六(7)班教室展开教学,他们共同执教的是第六单元的《钱学森》一课。两位老师都呈现出了异彩纷呈的教学过程。
课文《钱学森》就讲了他在美国时,一刻不忘自己的祖国,以及归国后为祖国的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及发射所作出的杰出的贡献,赞扬了他时刻不忘祖国的高尚情怀。钱学森的回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面对阻挠,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过。
一、初稿:扎实、简洁、有带动性
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只要关注了人物的语言。经过五年的等待,五年的坚持,钱学森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祖国。由此看来,“魂牵梦绕”是课文的文眼,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俗话说“识其人,听其言。”张老师这节课的主线就是围绕钱学森所说的话展开教学的。
1、“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钱学森当时身处美国,享受着优越的工作条件和富裕的生活,但他毅然决然决定回国,不求任何回报,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众人皆能体会。这就叫——“富贵不能淫。”
2、“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当时的中国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但钱学森的回国之心十分坚定,任何事都动摇不了他的决心。这就叫——“贫贱不能移。”
此外,张老师还比较注重课堂延伸。文章的最后,张老师播放了一段钱学森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更加深了学生对钱学森这个人物的理解。最后,“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段颁奖词就是他一生经历的准确概括,更是他的人生写照。
二、二稿:细腻、真诚、有感染力
是校长的教学更加细致入微,让学生在不断地朗读之中细细品味钱学森的爱国之情。讲解时如春风化雨般的语言,激起了学生们思维的火花,从她的讲解中,可以看出她深厚的文学素养与殷实的课前准备。
此外,是校长还关注到文章的时间,提炼出写作手法。纵观全文,自始至终有两条线贯穿着,一条明线是时间的顺序,一条暗线就是主人公涌动着的爱国情。张老师带领学生关注到文章所提及的各个时间点,学生很容易就发现第一小节的时间有问题,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写作的话,应该放在文章第六小节的后面,自然而然地引出“倒叙”的写作手法,通过这样的写作手法,能够引起设置悬念,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突出钱学森当时归心似箭的心情。
总之,两位老师流利的课堂语言、入情入境的讲解传授,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都感悟到了“中国导弹之父”的炽热爱国之心。
拿破仑曾说过:“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我们不仅读懂了《钱学森》这篇文章,还读懂了钱学森这个人,感受到了在他身上涌动着的爱国情,相信学生们也能够在张老师潜移默化的牵引中受到钱学森人格魅力的熏陶,做一个对祖国始终抱有炽热之心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