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务实,追求有效课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推进,数学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广大教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显示出极大的研究热情,但由于不少教师仅仅是模仿了课改的“形”,未真正领略其“神”,使我们的课堂效益不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情境过度包装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创设情境作为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已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但是,在课改实践中,不少教师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挖空心思”,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了。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好的情境应该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教学活动的高效性,还应注意情境的数学味。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应有浓浓的“数学味”。如:《长方形的面积》的教学,教师创设了给自己新买的房子的卧室铺地板的情景,这样由实际问题引入,再转化成研究长方形模型的面积,最后推导出公式以后再回到现实中来解决生活问题。创设的情境也不只是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而是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其中。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并不是每节课都要从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如四则混合运算等。
二、教材例子遭受冷落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许多老师由以前的以本唯本直至现在的冷落课本。特别是在公开课上,很少有老师再用课本上的例子,大家都在忙着到处找素材,我想,工作在一线的老师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天天大海捞针去例子换例子吗?再试想一下,是不是你换的例子就比教材上的例子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我们教例子是为了使学生借助例子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所以对数学老师来说,换例子不重要,重要的是探寻例子背后的数学方法、数学思想。
我们在教学中既不要像以前那样以本唯本,也不能冷落课本。而应该是尊重教材,认真研究教材,挖掘教材设计意图,真正抓住教材所想实现的教学本质,用好教科书,落实教材的基本要求。当然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以教材为中介,更是以教学资源为中介,在教学中,要适当引进相关课程资源,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做得好,会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促进数学学习。
三、课堂常规放任自由
实施新课程的实践中,得益于师生关系的蜕变、新型学习方式的构建,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增强、合作愿望不断提高、探究热情持续高涨,使课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发言不必举手,想说就说;自由离开座位,想动就动……其实,民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迁就,自主也不等同于放任自由,在一个没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常看到了孩子们不顾他人地表达自己,有的孩子在混乱的信息中,不知道该先听取哪一些信息而放弃了学习。而在一个有秩序的课堂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明显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们想要的真正的课堂。因此,秩序、规矩并不是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罪魁,正相反,它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所有学生学习或平等交流的权利。相信在这样的秩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会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浮躁,多一些实实在在的知识;少一些毛病,多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合作学习似是而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长期以来,老师们将小组合作学习当成了实践课改新理念的标志性举措,所以,几乎所有的课堂,我们都可以见到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发现,很多的合作是这样的:孩子们围坐在一起,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满教室是嗡嗡的声音,每个人也都在张嘴,可谁也听不清在说什么;有的小组长则唱“独角戏”,一个劲地嚷嚷,其余同学就只有当听众了;有的学生则茫茫然,不知所措,更有的同学干脆把此时作为玩耍的绝好时机……几分钟后(甚至更短)老师一声令下,“停”,全体同学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的同学慷慨激扬;想发言而没被叫到的同学只能唉声叹气;无言以对的同学则怕被叫到……这样的合作有效吗?
合作学习应抓住最佳时机,从小处着手,从实处着手。应该是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不同的观点之间争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融入其中,相机指导。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分工,每个学生要有使命感。
五、过分依赖现代媒体
现在的有些教师认为有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片面追求形式,使一些课过于“华彩”。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而言,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该用则用”。不必用的完全可用传统教学手段,无需浪费人力物力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连课题、例题也制成了课件,整堂课都没在黑板上写一个字,这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好的板书不仅能呈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能凸现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板书还可保留,可随教学进程改动、补充和完善。只有课件展示,没有板书,将会影响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妨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整体把握,影响师生对教学内容的概括与提炼,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又如:一堂“面积单位”的课,本节课的重要目标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这些常用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相应的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平方厘米”的认识时,用课件展示出1 cm2,没考虑到屏幕上出现的1 cm2比实际的大得多,违背了科学性,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了干扰。多数学生不知道1 cm2究竟有多大。如果教师在学生理解了“边长是1cm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cm2”后,就让学生去画面积是1 cm2的正方形,用硬纸板去做1 cm2这个面积单位,再举出生活中的物体表面大约是1 cm2的实例,充分发挥学具的作用,1 cm2这个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就能在学生头脑中逐渐形成,比用多媒体教学更有实效。
六、评价鼓励滥用失真
新课程提倡鼓励性评价,我们部分老师认为,课堂上不大张旗鼓地表扬和鼓励,就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于是便盲目地进行了所谓的“鼓励性评价”。因此,现在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整齐划一的掌声。学生回答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后,其他同学则在老师的指挥下,一齐给予“棒、棒、棒,你真棒!”的“殊荣”。引进开放题后,更是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熟不知:过多、太滥、无度的表扬,就会失去表扬其应有的价值。学生们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渐渐退去应有的喜悦,渐渐地“迷失了自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实践新课程时,我们不要认为只要对学生肯定了、表扬了、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关键是要让评价真正发挥其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激活进取心的效益。
学习感悟:面对新课程,需要我们吃透新课程的理念精髓,求真务实,扎实有效,遵守数学教学的规律,坚决摒弃一些弄虚作假、花俏低效的做法。实施新课程,正因为它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而充满魅力;同时,实施新课程,也不单要有热情,更要有理性。我们要用好教科书,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乐学、会学、思维活跃、知识扎实,真正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才是我们数学教学的根本。唯有这样,新课程才能持续、健康、科学的发展。
是云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