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课堂基于求真的教学思想
求真是一种思想,一种做学问的准绳,更是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坚守的态度。没有求真的思想作为基石就会脱离事物的本体,就会“边缘化”、“泡沫化”,提出朴素课堂,就是出于对课堂改良和改进的初衷,也是预想获得有效教学的深刻思考。笔者认为朴素课堂的求真思想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其教学思想直接对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审美取向、课堂效果及学生发展等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树立求真的教学思想,是智者之举,我们看过太多的不切实际的课,脱去华丽的“包装”很难看到有价值的东西,这也是我们经历过美术课程改革创痛后得到的教训与反思。教师应该把求真作为职业操守,只有求真才能使教学理念更趋于科学合理;教学方法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学手段更实在与实际。求真的教学思想具有务实性与灵活性,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务实的思想与灵活的方法是相互相成的,没有务实的思想其灵活的方法和手段也只是空中楼阁,浮华再现;相反,灵活的方法和手段对务实的思想起到落实和推动作用。如教学《神奇的手》一课,教师就是用自己的手作为范例,以一“手型”作演示点拨,让学生变化手型进行想象,添画、改画、议画,在探索、尝试、实践、创造下,一幅幅神奇的“手形”创作画跃然纸上。整个过程简单朴素,学生凝神静气的学习状态,学有所获的快乐溢于言表。课堂虽没有热热闹闹的场面,但学习气氛很浓;虽使用的方法、手段不多,却务实、灵活、有效。可见,教师持有朴素的教学思想,求真务实的教学态度,从学生发展着想,课堂教学就会向着有效的方向发展。
其次应该体现在学生发展的角度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好更有效的发展。我们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材、学生、课堂三者是我们教师研究的主要对象,这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许多教师往往把着眼点放在课堂效果上,认为课堂是显性的,把课堂搞得热闹一些,好看一些,这样的课就算“大功告成”了。其实这种“成功”是表象的,是付出高耗能的前提下取得的,教师在课堂上使劲地“折腾”,学生一味的迎合,其实在意义就是“演课”,学生真切地感悟、感慨、感动的现象少了,其能力和素养难以提高。在这三者中学生的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教师不仅要在内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更要付诸于实际的教学行动中。打个比方,教材就相当于学生的“营养餐”,课堂是学生的“就餐”环境,我们不仅要把“营养”调配好,而且要适应学生的口味,更重要的能让学生正常健康的发展。课堂需要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就餐”环境,这种“环境”要适合学生吸收、表达的学习环境,需要一些轻松的“音乐”和促进“就餐”的视觉氛围,“就餐环境”过于造作和热闹,就会影响学生的正常的“就餐”与“消化吸收”,如果过于平淡和单调,学生就会乏味和僵化,其潜能和情感难以发挥。教师要真切的考虑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长、所能,并从学生获得发展的角度来设计课堂,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教学内容的育人内涵促动学生的潜能发展。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同时能够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并能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教师在其中就是起到很好的引导、启发、沟通、示范、激励作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术课堂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能够得到心灵的陶冶,情感的体验,愿望的表达,审美的愉悦。
第三应该体现在教学设计上。美术课堂教学是极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活动,这样给教师带来更多、更为宽松的创造设计空间,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如何更准确、更有效的把握教材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教师在做课的时候,最为头疼的是如何把课上得精彩,上得活跃,好看又热闹,于是就挖空心思想点子、找办法。这样想法可以理解,但这些点子和办法往往没有建立在深入学生、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只是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缺乏在教学内涵上挖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造成重形式、轻内涵的浮华教学。美术课堂教学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不是随心所欲,玩过即散的游戏,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能学到什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多提出“干什么,怎么办,为什么”等理性追问,“干什么”是落实恰当的教学目标;“怎么办”是寻找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什么”是正确的理论指导,只有这样,美术课才趋于真实;教学行为才务实;学生才学得扎实。
感悟:叶澜教授指出:“教学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这是因为教学是生活。生活给我们的命题是:真实!同时我们也承认教学是艺术,艺术给我们的命题是:美。美的真谛是:真实。因此,课堂教学根本也在于“真实”,换言之:本真。本真是朴素课堂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才有可能达到“谁都能上”、“谁都能借鉴”的常态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