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整视角用“真情”
教师的理念是学生展开“真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拥有真正的“儿童情怀”,站在儿童的视角,做到“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状态、体验,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记得上学期有幸听台湾李玉贵老师的《北极熊学游泳》一课,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李老师用轻轻柔柔的嗓音给孩子们上课,她让孩子们耐心等待还在思考的同伴;她把话筒一再地递给那些羞于表达的孩子;放映影片片断时,她征求孩子们的意见;甚至一位学生啃手指甲的小动作,也让她专门站到了他的身边,几次提醒……课后分享时,她谦虚地说自己的课堂节奏较慢,没能完成预设的目标和内容,听课的老师却都觉得她是实实在在地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她那样真心地和孩子们交流,注意到他们的每一个细小的表情和动作,开心着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和收获,虽然没能完成自己的教学预设,又有什么关系?李老师给予儿童的真正的关怀,不更令人尊敬、值得我们学习吗?
二、主动探究出“真思”
在学习《秦兵马俑》一课时,我把学习的任务按兴趣分给每一个小组,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别探索自己喜欢的类型的俑的穿着、动作、神态、个性等,甚至想象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可能会说的话语。通过合作,每个小组的同学都能对自己探究的这种类型的俑有较深的认识,对作者的写作妙处也有了自己的见解。此时,再让他们在全班交流展现出自己小组的合作成果,为了在小组比赛中拔得头筹,他们“欢畅活泼地使尽全身解数”,要把自己小组的所思所得都展示出来;而倾听别人的收获时,他们又会努力提出各种疑问,有意“刁难”。在这样的碰撞中,他们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又收获着别人的收获。我想:如果教师多给学生这样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他们怎会没有属于自己的“真思”?
三、表达运用讲“真言”
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我请一位学生读课题,孩子响亮地读成“我的祖父的园子”。我没有斥责他,而是顺势引导:“可以把‘和’改成‘的’吗?”孩子们一愣,有的说:“是呀,园子本来就是祖父的,不是我的。”有的摇头:“不行!园子里有作者美好的童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辩起来,最后我笑着说:“感谢这位同学刚才读错了课题,我们才有了这么精彩的辩论。不忙下结论,大家可以进一步读读课文,深入理解;还可以课外读读萧红的《呼兰河传》,看看她的童年。”不给孩子答案,鼓励他们自己去发掘、寻找、争论、表达,讲出自己心中的话,孩子在这样的过程中经历了“真学”,自然地生长。在后来写自己童年趣事的小练笔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如此“萧红体”的文字:“奶奶给丝瓜苗浇水,我就给‘摇钱树’浇水;奶奶给丝瓜苗施肥,我就给‘摇钱树’施肥;下大雨时,我还给‘摇钱树’插一把小伞;天气热了,我就给它扇扇风。”一个美丽的错误,使得孩子们敢于把自己的真实观点亮出来,当老师赞许的目光投向他们时,当老师真诚的呵护包围着他们时,他们的成长往往令我们满怀惊喜。
冰心曾说过:“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儿童是天真烂漫、充满活力和梦想的,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怀,作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理应得到尊重。静下心来,审视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要遵循求真的原则,让儿童都有机会亮出自我,展开“真学”,赢得真正的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