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在此我就以本月聆听梁老师本人执教的《清平乐·村居》为例,谈一些感想。
《清平乐·村居》这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初读训练扫障碍。课堂伊始,梁老师先展示了“居”字从古至今的演变,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以此带入词的学习当中。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词,梁老师就通过“找不同点”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诗与词的区别,从而了解词的特点,这样一下子就突破了第一个知识点。学生还发现了词的结构特色,即由长短句,分为上阕和下阕,朗读时需要停顿。认读时,有意识地指导认读并理解生字。面对多音字时,梁老师直接上学生在课堂上查字典,教学生根据字义确定读音。这样当堂课让学生自主扫除障碍的方式值得我学习。
理解诗句有方法。这首《清平乐》所展示的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词人辛弃疾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梁老师为了让学生自主理解词句,设计了填空的形式“读着……,我仿佛看到了……。”学生根据这样的句式,发挥想象描绘,梁老师则适时点拨,并熟练运用PPT,图文结合,将美好的画面和文字融为一体,让学生轻轻松松就完成了第二大任务。
体会词情有层次。教学时,学生大多将目光聚焦到了辛勤锄豆的大儿子、投入编鸡笼的二儿子和剥莲蓬的调皮小儿子身上。梁老师则引导大家关注屋檐下的这对“翁媪”,紧扣“醉”这个字眼展开,让学生说说他们在干什么?让人感觉如何?为什么而醉?通过这三个层次的追问,不仅突出了农村生活的画面美,让人醉;而且突显了这种宁静和谐的生活之美,让人醉;更强调了人情美,家庭成员之间其乐融融、关系融洽,让人醉。层层递进,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梁老师教艺高超,带领学生徜徉诗词,陶醉画面,将其中的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深深地浸润在每一个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心中。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