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学习感悟4(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3(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2(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1(唐静怡) 05-22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5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2016年… 11-24
有关求真课题成员获奖发表情… 11-22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 06-22
2016.6学习感悟 06-21
2016.6学习感悟 06-21
六月学习感悟 06-2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文献研究>>学习感悟>>文章内容
9月份学习感悟
发布日期:2015年12月07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朱晓红      来源:本站原创

 

儿童立场的深度——语文教学深度的本质
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决定着儿童的精神成长、人格完善、语文素养的提升等。“深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必然命题已毋庸置疑。说到底,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是“儿童深度”。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深度”,其本质与核心直接指向于儿童。因此,儿童应该是这个“度”的基本、重要的标尺。这种深度应该是一种“儿童深度”。
   “儿童立场的深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定的思维挑战性
    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语言是现实的思维,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外壳又总是包含着思维的内容。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维本身的客观现实。儿童深度应该表现在学习中的思维训练。其一,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品质,课堂中能够用“自己的话语”来表述个人的理解和思考。其二,学生具有审视的思维眼光,对文本、对权威、对教师敢于质疑,学习中能够听到孩子“不一样的声音”。其三,学生具有自我否定的超越思维,学生在不断的反思、否定与应答中生长智慧。
    2.积极的语言建构性
    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学生自主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小学语文的学习应该“得意”而不“忘言”,语言的建构性正是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追求的具体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语言建构的协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语言的主动建构者。学生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课文的“遣词造句”,去探索、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密码;需要与自己原有的语言结构建立联系,进而完成新的建构。语言的建构过程是积累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更是创造的过程。
    3.适度的感悟深刻性
    阅读过程中的感悟是学生对阅读材料意义的一种个体性、自主性的理解。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在《从作品到文本》一文中详细分析了作品和文本的区别:作品看得见、摸得着,以具体的物质形式存在,可以在书架上占据一定的空间位置,而文本则是一种无尽的意指过程。从这一辨析中我们可以发现作品是消费型的,文本是生产型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每一篇课文看作“生产性的文本”,不要满足于单一解读与表层感悟,而应呼吁学生的积极参与,实现对文本的意义重构。
    4.深切的情感迁移性
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写道:“教育不仅是教给学生一点课本上的知识,需要师生间感情与人格的接触。”没有触及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同样没有情感参与的教学一定是浅薄的。小学语文的学习不应该是一种旁观的审视,也不是理性的分析,而应该是在再现的情境中的一次经历,一次体验,学生的情感应该与作品主人公的情感、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伴随着阅读,与作品一起跌宕起伏。情感的迁移使得阅读的过程成为一次悉心的交流、精神的相遇、灵魂的沟通。
【学习感悟】
儿童深度就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的眼光和思维进行学习时所能够达到的程度,具体表现在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内容等方面。儿童深度既指向现实,又指向未来,是适应并促进儿童发展的,其特质是“儿童立场”,即“如何看待儿童和对待儿童”。只有真正认识儿童和发现儿童,才能坚守儿童立场。教学中,教师应能够根据儿童的经验、需要、能力来确定具体目标。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