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的呈现与展开方式
周一贯将生本教育理念表述为“还学于生”,这样的课堂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化教为学、因学设教、顺学而导、还学于生、以学评教。儿童需要深度,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深度。在教学实践中,寻找到“深度”合适的呈现方式显得格外重要。深度拒绝深邃、生硬的呈现,应该以儿童的方式,即儿童所接受、所喜欢,有利于儿童创造和发展的方式。
1.“有多深就有多浅”——清浅的方式
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在谈到儿童文学创作的深度时曾说:“它有多深,就该有多浅。”同样,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应该用一种浅显的方式来表现,课堂上需要把深度适当的“隐藏”起来。“清浅”表现为学习路径的清晰,学习过程的简约,学习方式的浅静,学习中能够唤醒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等等。如在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感受谈迁的人物形象,教师从体会“厄运”入手,首先出示“厄”的篆书“厄”,结合字的形象理解“厄”:“厂”表示山崖,“卩”表示腿部弯曲的人。人承受着像山一样的重压,抬不起头,直不起腰,动弹不得,处境十分艰难;接着理解“厄运”在文中所指,抓住数据感受撰写《国榷》之艰辛;然后紧扣“热泪”体会《国榷》被盗打击之大。教学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到文本,从文本再联系生活,逐层推进,学生对谈迁的不屈与信念的坚定的理解水到渠成。
2.“让课堂灵动起来”——生动的方式
游戏是儿童的活动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游戏的核心是什么?自由、快乐。这也应该成为课堂的基调,课堂上应该多一点游戏的精神,至少具备一些游戏的特征。我们的课堂一旦成为孩子快乐的园地,教学的方式一旦生动起来,深度的追求一定可以成为一种现实。实践表明,情境的创设让课堂灵动了起来。儿童教育家李吉林老师概括了情境创设基本的途径: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等。课堂中,通过情境的优选和组合,学生身临其境,沉浸在学习的欢乐之中。教学《推敲》一课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通过表演体会贾岛在街头“独自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推门、敲门的动作”,课堂一下子活了起来,学生兴趣浓厚,想到“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旁若无人,心无旁骛”等一系列的词语来形容贾岛,在表演中感受到贾岛的专注与痴迷,而此正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形象展现。
3.“我的地盘我做主”——自主的方式
“课堂属于学生”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应该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空间,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这需要彻底颠覆传统意义上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变成儿童”,永远保持着一颗童心。自主的方式应该是探究的方式。“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课堂上应创设探究的情境,引导孩子在探究中发现、积累、运用,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造。这种探究必然是伴随着儿童情感的。儿童的情感最丰富,最纯真,深度的探索需要在教材与学生之间,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情感的桥梁,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激情、入情、动情、移情、抒情。孩子探究的欲望一旦得到激发与满足,必然会产生无限的“学力”,深度自然破解。
【学习感悟】
儿童立场是语文教学中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不过,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作秀”对学生的误导,应试“功利”对学生的戕害,它的目标、过程和结果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真”,本应是一种真实的多向对话的课堂阅读行为,变成了学生封存真感受、真体验、真理解的教学“表演”。这种失真的个性化学习,其实是一种虚假、表面、浮浅的“生本教学”。我们应牢记特级教师薛法根说的这样三句话:无限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智慧;无限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会的可能;无限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让我们坚守儿童立场,还语文教学本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