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中梁老师提出,现在的语文阅读课堂强调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却有失理性。的确,语文课堂上许多来自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思维方式,实际上是偏离教学内容真正的价值取向的。学生思维是活了,课堂气氛是活了,但学生也失去了很多。他们失去的是富有理性的思考,是对课文人文内涵的正确理解。求新、求异固然重要,但如果要以牺牲“求真”为代价,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其次,毫不吝啬的表扬、 赞美和激励似乎也令课堂充满了“人情味”。种种体现人文关怀的举动,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丝人文性的光芒在闪烁。可当循着这点光亮深入进去时,却发现学生的浮躁心理也在顺势滋长。
如何探求真正的“求真”课堂?首先要钻透教材, 正确体会文本的“人文性”,切忌天马行空的想象。其次,关注学生的个体感受,积极营造“真”氛围。如梁老师在执教《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时,请一位学生读课题,孩子响亮地读成“我的祖父的园子”。梁老师没有斥责他,而是顺势引导:“可以把‘和’改成‘的’吗?”孩子们一愣,有的说:“是呀,园子本来就是祖父的,不是我的。”有的摇头:“不行!园子里有作者美好的童年!”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辩起来,最后梁老师笑着说:“感谢这位同学刚才读错了课题,我们才有了这么精彩的辩论。不忙下结论,大家可以进一步读读课文,深入理解。”
在阅读课堂中要想真正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小学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发展,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克服空洞、低效的弊端,让每一位小学生感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求真才能求新,真正创新的力量便来源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