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学科和年级)】 《半截蜡烛》 六年级语文
【教材简解】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生动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雨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文以半截蜡烛为线索,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让读者的心随着它的点燃、熄灭、点燃而一次次揪紧!课文语言精炼,情节紧张,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充满戏剧冲突。半截蜡烛是串起全文的一根线索,它的“点燃——吹熄——再点燃——再熄灭”,关系到藏在蜡烛中的情报的暴露,关系到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性命,更关系到法国人民的生死存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绿线中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通过朗读课文的训练,初步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
4.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设计理念】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生动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参与秘密情报传递工作的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与突然闯进的德国军官斗智斗勇,巧妙周旋,并最终保全了情报站的事,赞扬了母子三人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以半截蜡烛为线索,情节生动紧凑,环环相扣,让读者的心随着它的点燃、熄灭、点燃而一次次揪紧!作者对场面的把握,以及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刻画相当细腻,是学生学习的模板。
【设计思路】
《半截蜡烛》故事性强,孩子乐于阅读。虽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单独阅读理解能力,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时代背景孩子们是缺乏了解的,对德国法西斯的残暴、伯诺德夫人一家所面临的危险可能也仅限于文字的理解,绝对不可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因而本课教学,应当认真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抓关键词,体会人物心理,进一步思考理解。要适时点拨,让学生细细揣摩,突破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半截蜡烛
1、画简笔画“半截蜡烛”,问:这是什么?
2、看到它,你想到什么?
(预设:“光明”、“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烧”、“老师”……)
【设计意图: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由蜡烛展开联想说话,活跃课堂氛围,拉近师生距离。】
3、是啊,在今天,看到蜡烛,我们想到了美好、光明、奉献,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有半截蜡烛带来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三个强盗似的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的家,并点燃了放在桌上的——(引读)“半截蜡烛”。
4.教师板书课题,边板书边重点提示“截”的部首“戈”和“蜡烛”的偏旁分别为“虫”、“火”。并启发学生用“截”组词:截止、拦截、直截了当……
5.同学们,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让这些谜团一一揭开。齐读课题。
二、闯荡字词句关
1.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呢?大家想知道吗?那就请同学们将课本轻轻打开,在书中寻找答案吧!出示自读要求:1、大声朗读,2、读准字音,3、读通句子。
2.闯荡三关,检查预习
第一关:背景关
这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板书:二战】,那课前有没有同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做了相关了解呢?请你做一回小小解说家,为大家讲解一下这次损伤十分惨重的战争。
(课件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年9月—1945年9月)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造成破坏最大的全球性战争。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军民死亡5120余万人(军队死亡1690余万人,居民死亡3430余万人)。
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你的内心一定波澜起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半截蜡烛的故事悄无声息地上演了。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多大的概念,所以想通过本环节让学生对故事发生的背景有所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容。】
第二关:字词关
伯诺德夫人 绝妙主意 半截蜡烛 显眼的桌子
杰克 搬柴生火 烛焰摇曳 脸色苍白的孩子
杰奎琳 踏上楼梯 蜡烛熄灭 可爱的小姑娘
德国军官 一把夺回 厉声喝道 恶狼般的眼睛
A、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词语怎么读才好呢?请同学们仔细端详后再说。
(竖着读,每一行都是有关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相机板书: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
B、你们可个个都是火眼金睛,我们一起里横着齐读一遍,边读边想每一行讲的是什么事情。
C、指名说,分别讲了哪几件事。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每一个字的读音,尤其是生字的读音,并且在读的过程中能体会朗读的顺序,顺序能够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关:长句关
同学们通过自己充分的预习已经闯过两关,还剩最后一关,有信心顺利闯过吗?
(教师可在读句子的过程中指导长句子的读法,让学生通过体会每句话的感情来找准读书节奏。)
句子一: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冒险、矛盾的心理】
句子二: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心重新点燃。【放松的心重新揪紧的心理】
句子三: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它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极度恐惧与不安的心理】
句子四: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庆幸、释然的心理】
【设计意图: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通句子,并读出感情,为后文分析人物品质打下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3.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智慧闯过了三关,老师为你们点赞!那现在,你能用完整的话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了吗?
【给出词语提示:二战、伯诺德、杰克、杰奎琳、情报、半截蜡烛、楼梯、熄灭】
预设:课文记叙的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小故事。法国妇女伯诺德夫人家是盟军的一个情报中转点,一天晚上,三个德国人闯进了伯诺德夫人家,她的儿子杰克、女儿杰奎琳为了保护藏在半截蜡烛里的情报,在危急关头与三个德国敌人展开了巧妙的周旋,最终小女儿杰奎琳借口上楼睡觉而拿走半截蜡烛,在迈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成功保护了情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够根据给出的词语,连词成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概括文章的能力,对文章有一个总的感知。】
三、探索周旋历程
过渡:就是在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晚上,伯诺德一家与德军展开了机智的周旋,但周旋的过程是艰难而忐忑的,让我们一起揪紧我们的心,融入他们的故事中去。
1.同学们,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呢?(半截蜡烛)
2.那么,围绕这条线索,文章一共写了几次坎坷经历呢?这半截蜡烛经历了几次点燃几次熄灭呢?分别是由谁操作的呢?
【相机板书:
点燃(中尉)——熄灭(伯诺德夫人)——再点燃(中尉)——再熄灭(杰奎琳)】
3.从这条线索可以看出,这半截蜡烛的命运经历了多次坎坷,中尉无意识地点燃蜡烛,伯诺德夫人一家想方设法要将蜡烛熄灭。那么,文章一共讲述了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的几次周旋呢?(三次)
4.那么,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完成填空。
①伯诺德夫人_(以油灯亮些为理由,吹熄蜡烛)_(怎么做),
_(中尉又把蜡烛重新点燃)_(结果怎样);
②杰克 _(以去厨房搬柴生火为理由,端起烛台走向门口)_(怎么做),
_(被中尉一把夺回)_(结果怎样);
③杰奎琳_(以自己要上楼睡觉为理由,端走烛台)_(怎么做),
_(成功转移蜡烛,蜡烛熄灭)_(结果怎样)。
【设计意图:要想准确地看到一个人的闪光点,肯定要根据这个人所做的事来分析。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信息归类,并且会按照事情发展顺序依次说出一家三口与德军周旋的方式及结果。】
5.这篇文章就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聪明的你们能将文章分段了吗?
第一段(第1-2节):写伯诺德夫人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第3节):写一名德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第4-5节):写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第6-7节):写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紧急关头,借口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四、剖析绝妙主意
过渡:文章的条理十分清晰,大家也都能完整地说出故事的梗概了。那么,整个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就是伯诺德夫人一家与德军斗智斗勇的过程,这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考验的是他们的勇气与智慧。
1.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段并思考: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
(这个绝妙的主意是: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2.你能告诉我这个主意妙在哪里吗?
(放在显眼的位置,反而不会引起人的注意。“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
3.出示文本: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4.齐读这段话,告诉老师你从这段话中读出了什么?(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对情报工作的认真负责)
5.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伯诺德夫人这么做是很巧妙,但是却也肯定存在风险,那这么做的风险是什么呢?
(风险:万一蜡烛燃烧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秘密就会暴露,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生命的结束。)
6.这风险是必然存在的,相当于一个隐形的炸弹,让我们怀着恐惧不安的心情一起来读读这潜藏的、可怕的危机。
【设计意图:这则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所以故事的主人公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人物鲜活的证据,在咬文嚼字中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与沉着。】
五、走进生字殿堂
1.亲爱的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是团结的一个班,也特别爱互帮互助。在今天学习生字的过程中,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发扬这种互帮互助的习惯,请你任意挑选一个生字,讲一讲这个生字的注意点,给大家提个醒。
预设:
截:部首为“戈”。“土戈”指“在原野上已排列停当的军阵”,“隹”即鸟儿。在原野上排列停当的军阵严阵以待地准备捕捉鸟儿。
诺:许诺、诺言、承诺
熄:注意偏旁“火”字部。熄灭、吹熄、熄火。
厨:半包围结构,部首为“厂”,里面是“豆”和“寸”。
芯:灯芯、烛芯、芯片
嘛:语气词。干嘛、好嘛
梯:楼梯、梯队、梯子
2.描红,端正坐姿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子。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
六、小结课堂内容
今天,我们一起回到了那个二战期间惊心动魄的晚上,一起见证了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智慧与勇敢,这半截蜡烛经历“点燃——熄灭——再点燃——再熄灭”,那么,伯诺德夫人和她的孩子们最终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呢?让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七、明确作业要求
1.形近字组词
烛( ) 熄( ) 梯( ) 截( ) 芯( ) 诺( )
浊( ) 息( ) 递( ) 载( ) 蕊( ) 若( )
2.搜集二战中的其他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设计意图:第一题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能够辨析形近字,区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这样可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第二题是想以课文为基础进行适当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七、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二战
伯诺德夫人 杰克 杰奎琳
点燃——熄灭——再点燃——再熄灭
(中尉)(伯诺德夫人)(中尉)(杰奎琳)
【设计意图:板书的顺序展现教学的思路,我设计本次板书的意图是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脉络,知道故事是如何发展的,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