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立场:数学教学的永恒追求
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葛庆华
近日听一位青年老师执教二(下)《认识周长》,在讲解周长时设计如下环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剪纸游戏,每位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卡通人物。时间到老师宣布停后展示了两位同学选择的卡通人物“叮当猫”、“灰太狼”,老师大肆表扬后利用剪好的卡通人物进入了周长的教学。而此时班级里部分学生(特别是一些女生)没能跟随教师的步伐,而是对自己手中喜爱的卡通“美羊羊”兴趣依旧,执着而认真地继续剪着……
“以学论教”、“基于儿童立场”、“不仅要关注老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知晓,可为什么在实际操作时往往就变了味道,迷失了方向。课后与上课老师交流,她也发现学生的注意力没能跟随,公开课上也不好强制说些什么,为了继续完成下面的教学流程,她选择了置之不理。随后的的研讨交流中围绕这一环节提出以下思考:(1)老师设计剪纸比赛环节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眼中可以把这当成一个有趣的剪纸游戏吗?(2)老师是希望学生选择费时短的简单图形进入自己的教学?那学生是不是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剪,可供选择的三幅图中“美羊羊”特别难剪,是为了赢得比赛为了老师的课选容易剪的那个?(3)剪好的卡通人物有利于老师进行周长的教学?那些没有剪好的学生该何去何从?
经过充分交流后这位青年教师进行了第二次试教:规定时间内进行剪纸游戏,每位学生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卡通人物,比赛时间到后,展示已经剪好的“叮当猫”和“灰太狼”,让学生指指沿着什么剪,再推荐一位选择了“美羊羊”的女生上来沿着边线剪完,全班仔细观察,请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交流,大家都是沿着边线剪,为什么会有快有慢?试着去指一指不同卡通人物剪的边线?可以是剪好的,也可以是未剪好的,原来不同图形的边线长短还有不同……学生们尝试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的作品,尝试着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别人的选择,尝试着用不同的角度分析事物的差异,在这样的尝试中我们也尝试着“走近”儿童,从而“走进”儿童。
一、儿童毕竟是儿童:莫将儿童当“成人”
记得曾经有人问过:儿童是什么?答道:是人。于似乎我常常试问自己,我真把儿童当人看了吗?
在平时的校园生活中,当我们完成作为一位老师所做的工作后,偶尔让自己变“矮”,与孩子四目平视,让孩子不需要吃力地仰望着我们时,也许你会发现,我们与孩子的距离又拉近了一步,孩子会很乐意地跟你诉说着他的心情他的话。
曾经问过很多学生,上学时你最大的期望是什么?听到最多的答案是:如果没有作业的话就好啦!当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学生后,他也曾问过:“妈妈,为什么上学就一定要写作业呢?”是啊!我们为什么要天天给学生布置作业呢?布置作业是为了什么?检查学习效果,评价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水平,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每天让学生做作业的最佳理由。思考再三,只能是作为教师的我们的一种习惯,我们习惯学习了一个内容之后布置几道题目,检查一下学生,课堂练习了之后,还会有回家作业,我们习惯了用这样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些拖拉作业、不做作业的学生我们很不认可很不理解。如果哪天老师说今天没作业,学生会认为是天大的恩赐;如果哪天各科老师都没有布置作业,估计学生会跳上了天,开心很久呢!
如果在教完新课之后,老师能够认真问问学生:今天的内容能掌握吗?还需要再练习巩固一下吗?如果都掌握就不需要再留作业啦!今天的内容学起来困难吗?哪些容易出错混淆,还需要我们练一练的?请你们自己来选择需要做的题目。哪些地方需要我们多注意的,请小组商量好了之后,派代表提醒全班同学需注意的事项。
儿童是儿童,但是我们首先要认可儿童是一个人,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儿童相信儿童,只有给儿童平等对话的机会,儿童的心中也才会有你,你的话他才能够听进去,而同样,作为成人作为教师的我们心中也要有儿童,认可儿童,相信儿童,尊重儿童,倾听儿童,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有说服力,才可能有效力,而“一切基于儿童”“关注课堂不仅仅关注老师的教,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这样的话也才不会是口头说说而已。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当我们偶尔让自己变的“傻”一些,“蠢”一些,让我们和儿童一样高,也许你会发现孩子会比平时更快乐,更自信,也许你会觉得儿童变得更聪明,更能干了。我们的内心深处有儿童的一份自由地吗?
“真将儿童当成人”,要认真倾听儿童、相信儿童、认可儿童。
二、儿童不再是儿童:蹲下身子看儿童
教育家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不愿意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孩子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树立向学生学习的观念。
记得一次听两位老师执教同题课五(上)《小数乘法》,其中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估算3.6×2.8的积,由于是借班上课,开始学生不太会估算,经过老师的指导,逐渐产生了以下方法:3×2=6;4×3=12;3×3=9,而在这长时间的估算引导后,有位学生举手回答道3.6×2.8=10.08,这是老师始料未及的,因为这位学生在这充足的时间内已经努力算出正确答案,看到老师在一步步追求更精确的估算结果时,这位学生就直接笔算出精确结果了;此时,又一位学生似乎受到什么启发举手回答到:3×2=6,6×0.8=4.8,6+4.8=10.8;一时之间老师也懵了,甚至没看出最后一位同学到底错在哪里?尴尬场面让老师灰头土脸草草上完了这节课。而第二节上课的老师有了前车之鉴,趁着课前马上到上课班级进行预习,选择了36×28,暗示学生估算的方法,全看小,全看大,还没来得及讲下去,上课铃响了,在课堂上除了老师暗示的两种估算方法,就再也没有出现第三种方法,老师也吸取教训节省时间直接进入小数乘法的教学了。
所有听课老师在之后的交流研讨中都感慨颇深,认为两节课听得值得,收获非常大,不仅是因为听到了两节同题课,更多的是我们从学生身上学到了太多太多。老师引导,学生就会深入想下去,方法就能够出来,也许还会有许多连我们成人都无法想到的方法,就是我们所说的儿童世界才有的奇思妙想吧,其实第一节课的老师如果处理得当,应该能够很好地从估算过渡到笔算,错失了一次非常好的教学机会。而第二位老师的暗示也正扼杀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翅膀,学生只能在老师画的那个圈圈里打转。
“像儿童一样画画”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毕加索的名言。毕加索八十岁时看了一次儿童画展后说:“当我像他们这么大的时候我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但是我花了一辈子的时间才学会画得像他们一样。”向儿童学习,准确地说是一次童真的回顾,一次成人对失落的率真世界的寻找,儿童眼中的世界与我们的并不一样,他们没有朝九晚五的固定生活,没有设定的所谓常态行为,儿童咿呀学语,信手涂抹,却能轻而易举打开创造力的大门,充溢着玲珑剔透的意蕴。也许这就是儿童,是我们成人永远也难真正进入的世界,他们的世界里总有许多意外,许多不同,许多想象,许多惊喜,许多精彩……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孩子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只有用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懂得向学生学习的教师才是睿智的教师,懂得向学生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
“蹲下身子学儿童”,愿意学习儿童的好、儿童的奇、儿童的一切。
三、儿童还应是儿童:换位思考做儿童
“换个位置做儿童”就是换位思考,就是指一方作出涉及另一方的决策时,不但考虑到己方的情况,而且还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孩子逛商场,可孩子不肯自己走路,要妈妈抱着。母亲非常恼怒,当她气愤地蹲下去想打孩子时,心里一震:当她和孩子一般高时,她看到了孩子的视野,在孩子眼里,净是拥挤不堪、怪异扭动的大人的腿,而自己最爱的妈妈只有低着头才能看到她的脸,于是母亲心疼地把孩子抱了起来……
很多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但是却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这样做,只是把成人世界的一些想法强加给儿童,结果,有些事情偏偏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去了,让做的没有做,不让做的倒是都做了。
经常外出听公开课,自己学校也经常有班级要承担公开课,作为教师经常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举手,总有些学生能够做到,但也部分学生还是紧张就算是会也不敢举手,甚至有些场面比较大的公开课,学生非常拘谨,课堂气氛越上越沉闷。有时教师轻飘飘一句,叫你们胆子大点怎么还不举手啊?我想只有真正做到换位才能体会什么叫紧张吧!一次偶然的机会,听著名特级教师刘德武上课,他呈现了两节课,一节是给学生上,第二节是现场听课老师自愿上台做学生,由他执教上一节较复杂的立体图形课,当时有积极举手自愿上台的,也有缩在后面不愿上去的,我有幸做了一次刘老师的学生,当我坐到台上,看看台下近1000位听课老师时,似乎有些能体会那些幼小心灵们心里怕什么了,在整个课堂进行过程中,也有很多回答问题的机会,有容易的问题但也不是人人举手,有比较难的那就更少了,也有答错的“学生”红着脸坐下的,接着就没敢再举手的……一节课下来,直至今日我都能体会并体谅那些公开课上儿童们的一切表现。
换位思考,有时想想自己就是那个坐在教室里听老师上课的儿童,自己就是那个天天要完成各科回家作业的儿童,设身处地为儿童着想,想人所想、理解至上,能够理解,就是一种宽容,如果我们能深入体察儿童的内心世界,或许能达成共通。在我们抱怨儿童不懂事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应该试着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内心呢?我们总说儿童做错事情总有理由,那么就让我们好好耐心听听那些儿童的道理,好好分析,他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这么想?这么错?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想想,他们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已经有什么、还想要什么……让我们偶尔想想自己就是一个儿童,爱护儿童、体贴儿童、宽容儿童、理解儿童。
“换个位置做儿童”,敢像儿童那样说、那样想、那样错。
四、儿童永远是儿童:一切从儿童出发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会取得成功!”我们不要用成人的眼睛看儿童,因为那是带着成人的想法去看待儿童世界,会有偏差。为什么会觉得儿童不听话,儿童很难懂,儿童的所作所为无法理解,那是因为我们还不理解儿童,没有走进儿童的世界,我们总是用成人的思想去体会孩子的心情,“以大人之心,度儿童之腹”徘徊在儿童世界之外的我们的所说所做就显得那么得苍白无力,甚至是那么可笑。如果我们不能客观地站在儿童的角度,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他们,用儿童的心理思考他们,我们真的不能走进儿童。
要学会体会对方的心,要学会用心感受儿童,当自己能够静心的去思考对方所想时,而且愿为对方分担痛苦,分享快乐的时候,才是真正的走进彼此的世界,“闭上眼睛看儿童”,用心体会、关注儿童、关心儿童、了解儿童、理解儿童,让我们一起走近儿童,方能真正走进儿童,帮助儿童,教育儿童,发展儿童。
学习感悟:
儿童是儿童,但是我们首先要认可儿童是一个人,我们应该从内心深处儿童相信儿童,只有给儿童平等对话的机会,儿童的心中也才会有你,你的话他才能够听进去,而同样,作为成人作为教师的我们心中也要有儿童,认可儿童,相信儿童,尊重儿童,倾听儿童,这样我们的教育才可能有说服力,才可能有效力,而“一切基于儿童”“关注课堂不仅仅关注老师的教,更加要关注学生的学”,这样的话也才不会是口头说说而已。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当我们偶尔让自己变的“傻”一些,“蠢”一些,让我们和儿童一样高,也许你会发现孩子会比平时更快乐,更自信,也许你会觉得儿童变得更聪明,更能干了。作为教师的我们,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孩子是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只有用心研读,才能理解孩子。懂得向学生学习的教师才是睿智的教师,懂得向学生学习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