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小学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
  
学习感悟4(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3(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2(唐静怡) 05-22
学习感悟1(唐静怡) 05-22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5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年学生获… 11-24
横山桥中心小学2014—2016年… 11-24
有关求真课题成员获奖发表情… 11-22
《世界多美呀》第二课时教学… 06-22
2016.6学习感悟 06-21
2016.6学习感悟 06-21
六月学习感悟 06-21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教育科研>>课题网站>>区级课题>>基于儿童立场构建求真课堂的研究>>成果展示>>教学案例>>文章内容
《清平乐 村居》教学设计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06日     点击次数:     录入者:梁芬      来源:本站原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4、初步了解诗人辛弃疾,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合定疑
1、创设情境
1、今天在上课之前先请同学们认识一个汉字——出示“居”(齐读)。
2、这个“居”字是怎样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的呢?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古时候的“居”字吧!
3、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居住”或“房子”或“家”。)
2、整合问题
1)、是啊有了住的地方,才能有家啊!“居”原本就是指“家”呀!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家”有关的文章——出示词。
师简介:这是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
二、以学定教,自主解疑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阅读这首词,对照课后生字,把词读通读顺;同时仔细观察这首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学生自学词。
3、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词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A、它有两个题目。师相机介绍:这儿“清平乐”是词牌名,规定了这首词的曲调,“乐”在这儿读“yuè”;“村居”才是词的题目。刚才我们认识了“居”,那么“村居”就是指——“农村人家”。词是根据一定的词牌填写成的可以用来咏唱的作品,相当于今天的歌词。所以在读词牌名和题目的时候中间要略作停顿。<指名读>
B、每句的字数也不一样。师介绍:这是词的长短句。
C、而且它分为两部分。师相机介绍:词分为上下两片,上面的部分就叫上阙,下面的部分就叫下阙。上下阙之间要注意停顿。)
4、谁再来把整首词读一读,注意词的停顿。
5、指名读。(你不仅把握好了词的停顿,也读准了词中的三个生字。
(1)出示生字“翁、莲、锄”(谁再来读一读这三个生字。<真棒,你不仅注意了翘舌音,还分辨清了后鼻音。>)
根据字形,你能猜出这个“翁”是什么意思吗?(老公公)那“媪”呢?(老婆婆),那么“翁媪”就是指——老年夫妻。
(2)词中还有一个多音字。
出示“剥”,他有两个读音“bobao,当它理解为“去除坚硬的外壳”时就读“bao”,去除花生的壳叫“剥花生”,去除莲蓬的外皮叫“剥莲蓬”。
6、读准了这些字眼,相信你能把词读得更有韵味了。指名读。你读得抑扬顿挫,还真有了些词的韵味。
7、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吧。
亲近文本,学教互动
 
1、其实呀,在这首词中还藏着许多画面呢!请你对照插图,再读读这首词,你看到了哪些画面?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读着          ,我仿佛看到了            。”
2、学生自读。
3、交流讨论:
让我们按照词的描绘顺序,来把这些画面都找出来吧。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A、出示诗句,学生讲解:读着……我仿佛看到了……(要求学生说道茅屋、小溪、青草)
B、小结:茅檐、小溪、生机勃勃的青草,这么美丽的景色,就构成了村居人家清新秀丽的生活环境。(板书:景美)
C、让我们读出这份美丽。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A、出示诗句。(学生可能会说到:看到了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看到他们喝了点酒。)
预设1:学生说到老夫妻在亲热地交谈,就追问从哪儿看出来的。相机理解“吴音”“相媚好”。
预设2:学生说不到亲热地交谈,就问:那你知道“吴音”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国家吴地的方言称为吴音,比如我们常州话就属于吴音。但词中指江西上饶的口音。)
这句词中还有三个字你没有看清,什么是“相媚好”呢?
如果再不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你就会明白的。这对老公公和老婆婆给你怎样的感觉?(很亲热)彼此非常亲热就是——相媚好。
B、让我们感受这对夫妻的和美、幸福。齐读。
(3)“大儿锄豆溪东”
A、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
B、出示图,看着这么勤劳的大儿子,你想起了那句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C、让我们一起来夸夸这个大儿子吧!
(4)“中儿正织鸡笼”
A、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
B、出示图。瞧这就是那个正专心致志编织鸡笼的二儿子。
C、男生们一起赞一赞二儿子吧。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A、小儿子在溪边剥莲蓬。
预设1:学生体会到了可爱调皮:“无赖”就是指顽皮可爱的意思。你从哪儿发现这个孩子的可爱的?相机理解(“卧”就是“躺”、“趴”的意思,这个孩子剥着莲蓬都躺倒了地上;“喜”出大家都很喜欢他。
预设2:如果体会不到调皮可爱:这儿有个词叫“无赖”, “无赖”在生活中是指怎样的人?(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词中是这个意思吗?你从那个词看出来的?(从“喜”字看出来,原来他是父母眼中的小可爱,小调皮呀。)你又从哪个字看出他很“无赖”?这儿的“卧”是什么意思?(趴,躺)这个孩子剥着莲蓬都躺倒了地上,可真调皮的了。
B、出示图:瞧,调皮可爱的孩子在满眼碧绿的小溪边剥着莲蓬。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此时此刻你看到的景色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C、多么恬静宜人的一幕啊。让我们读出这份美。
4、小结:美丽的景色,和乐融融的一家五口,(板书:人和)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词。(音乐声起)
5、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吗?
6、这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给它取个名字吗?(其乐融融,幸福之家,)相机板书。
总结提炼,拓展延伸
1、辛弃疾除了有茅檐低小的恬淡情趣,更多的是金戈铁马的壮烈。
2、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辛弃疾的另一种“醉”吧!
3、出示《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译文:
醉意中把灯拨亮抽出宝剑细看,梦醒来营房里号角响成一片。
官兵们都分到了将军奖给部下的烧肉,各种乐器齐把边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马肥的季节,战场正在阅兵!烈马奔驰好似卢马一样飞快,箭发弦动响声如霹雳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争取生前死后都留下为国立功的勋名。可惜的是而今我已白发斑斑,不能报效国家!
4、在这首词中,辛弃疾又为何而醉?(为自己不能报效祖国,为自己不能上战场厮杀而醉)
5、让我们一齐感受辛弃疾的另一种醉,跟着配乐读。
6、辛弃疾的一生,经历了力主抗击外族侵略的金戈铁马的岁月,也经历了被贬乡村,陶醉田园生活的宁静。词的风格也迥然不同。希望同学们更多的了解辛弃疾,了解辛弃疾词中或壮怀激烈,或恬静淡然的情感。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内容。
2、收集辛弃疾的词,读一读,体会不同的美。
 
教学反思:
古典诗词,音韵优美,意境深远。早从一年级起,学生就开始接触古诗了。而对于宋词这种全新的题材,却是今天首次接触。教学完本课之后,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1、注重词特点的发掘
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是小学语文第九册26课,是小学生第一次接触“词”。基于此,我在课上让学生和已知的古诗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发现词的一些特点。如词牌名和题目是分开来写的;词有长短句;词分上下阙等。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讲解词的特点,这样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并掌握新的知识。
2、注重想象
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这节课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由词句的理解想象农村生活的画面,由画面的解读联想到其他的古诗。在不断地想象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词所描绘的情景,而且在抽象思维中,使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了桥梁。
3、对比中激发美感
这首词洋溢着浓浓的田园风情,表达了对恬静淡然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但是作者辛弃疾的一生,更多的是金戈铁马的壮烈。所以在教学本课后,我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了《破阵子》这首词。两相对比,不同的词的风格,不同的感情基调就跃然纸上了。
4、教学的不足
本课的教学结束后,自己感觉就是在赶时间,赶着把教学任务完成,课上仅仅是使教学流程进行了一番走马观花式的播放,学生的感悟仅仅是浮于水面的浅尝辄止。我想,如果这篇课文能够分两节课来完成,而不是挤在40分钟之内,可以留出更多地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诵读,深入地体会,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文本中去,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横山桥镇吴家村2号    邮编:213119    电子邮箱:wjhsqxx@163.com    联系电话:0519-8601710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